首页 斗杓寒挂文集 下章
煮茶、濉茶、悟茶
 闽南人相见时,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“有空到家里泡茶”虽是嘴边的客气话,无言轻重,不属承诺,却也是诚邀,信义在里面。

 “有空到家里泡茶”其中有几层深意,细细体会,也属茶道。

 “泡茶”得“有空”可见平时生活的艰辛,喝茶在劳作之余,田间塍头,小憩解渴,拭汗稍缓,好投入下一阶段的劳动。浓荫下劳作之余的交流,互道农家喜悲,喝茶也是沟通之渠道。这时候,喝茶正如《北京人》里的江泰所言:“止渴生津利小便”实用强,俗,但效果突出。

 “有空”就“泡茶”也可见泡茶在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,不是娱乐节目,却能共品交流,舒缓情绪,韬光养晦,哲思人生。既是普及面广,便容易纷往效之,形成氛围,扩大影响。有了积淀,就有了涵养,有了涵养,就有了文化,可见其雅。

 闽南语中,“泡茶”又可言“煮茶”、“吃茶”、“熬茶”、“濉茶”、“淋茶”等。这几种说法,其实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对茶的理解,茶理不一。

 “煮茶”、“吃茶”是从饮食的角度,茶可“煮”可“吃”与其它食物无异,是一种大众的生活必需品,它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。“熬茶”既称之为“熬”可见时间之长,“熬茶”也就成了一种手段,在“熬茶”的等待中可以互道家常,闲话得失,沉思默想,顿开茅。无形中,“熬茶”便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,既可缓解双方紧张情绪,化解尴尬局面,又可拉近距离,成为闲话中转换话题的过渡,“泡茶”其理亦然。

 “濉”音“虽”sui音属闽南语,因查无此字,故借用“濉”字,拟热茶入口之声。热茶入口时,先是凝神静气,嘴轻触杯沿,小啐一口,“濉”声即然。后茶水在舌尖上打转,茶气含于口腔,在深喉处稍作停留,余韵在鼻腔、口腔、喉咙处环绕,沁入大脑。“濉茶”的说法尽现茶之高雅,触、入口、入喉、入脾、入胃、入脑,“濉”音落而境界异。

 “淋茶”是最大众化的说法,还原了“茶”的本来面目,一饮料耳。

 婚前特别喜欢喝冰镇饮料,解渴快哉!在面红耳赤、气如牛、大汗淋漓之后,大口灌入零下几度的饮料,平稳心跳、调匀气息、冷酷到底,!后来在计算出碳酸饮料所含的热量卡路里之后,暗自庆幸:还好喜欢运动,否则就变成了又一个橄榄球型的美国大汉。

 结婚时买了一套茶具,竹制方形,样式古朴,颜色澄黄,图案精美,纹理讲究,非常养眼。本来想多买些饮料,觉得泡茶太过麻烦,但母亲反复待结婚当然要买套茶具,以便亲朋好友坐访时泡茶,否则礼数不够,不尊重客人。每逢客人来访闲谈,总免不了炫耀一下新茶具之精美,在做出了一系列的泡茶程序后,仿佛精美茶具泡出的也是琼浆玉,大口猛饮,把茶当作碳酸饮料了。

 孰知,几个礼拜后发现,泡茶时桌子茶水四溢,漫延落地。原来竹制的茶具在经过滚烫开水的洗礼后,终于抵挡不住,水开裂,崩分离析,导致茶水成灾。后来买了套全木的茶具,不起眼,但厚实。

 婚后逐渐养成喝茶的习惯,开始注重茶之入喉、入脑。刚开始主动买茶时,总有一个困惑:同样一泡茶,在茶店里冲泡时,舌上生津,买回家之后,却常喝出微涩之味。于是脑中经常浮现出商的嘴脸,也换了不少茶店,困惑依旧存在。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在一次与多年未见的同学畅谈后,发现这晚的茶特别香!看来对商家是误会了,除了水质的不同外,商家的善谈所营造的气氛也不一样,情感在里面。

 而后逐渐领悟董铸所说的“浓、烈、三字尽茶理”这三个字除了说出茶之本味,也道出了人之性格与原则。

 原来,煮茶就是在煮人生,悟茶的过程其实就是悟人生的过程。

 2006年10月20 JinGcAiXS.cOM
上章 斗杓寒挂文集 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