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状元娘子 下章
第六节
  接到洪钧寄自江宁的那四首集句,却非“供得几多愁”而是如他所预期的,颇能为蔼如排遣寂寞。急景凋年,望海阁中不似平时那样热闹。她学画读书,供花焚香之余,一天总要好几遍取出洪钧的诗笺来玩味。

 常常萦绕在她心头的,是“远书归梦两悠悠”这一句。诗中的意思很明显,是在盼望她的书信;她亦很想写封信,谈谈别后的境况,尤其是要问一问发榜的消息。计算程,应已回到苏州;她也有他圆峤巷的地址,但总觉得贸然寄信到他家,似乎不甚相宜。因而迟疑不决,成了一桩心事。

 心事终于解消了——年初五接到洪钧的信,厚甸甸地,接到手中,心里先就有掩抑不住的喜悦,急急回到画室,关上房门,刚拆开信封,只听门外喊:“爱珠!可是苏州有信来了?”

 “是啊!”蔼如本打算一个人悄悄细读的,此时不能不公开了。打开房门,只见除了李婆婆以外,还有小王妈和阿翠。从她们的眼神中,她可以看出她们所关切的是什么?

 “洪三爷中了!”

 “谢天谢地。”小王妈长长地透了口气。

 “亏他!”李婆婆也很高兴:“还说些什么?”

 “他家老太太病了。”蔼如接着说“不过不要紧,是请他家一个世姓陆的看的,已经好了。”

 “那么,他什么时候动身呢?”

 这就很难说了。洪钧信中写着启程赴京的期未定,因为筹措川资,尚无把握。不过,走是一定要走的;川资不敷,只有在旅途中另行设法。蔼如完全了解他的信外之意,只是不便向母亲明说。

 能明说的是泰安之约“娘!”她反问一句:“我们什么时候到泰山去烧香啊?”

 李婆婆倒也爽快,开门见山地答说:“这就是我要问洪二爷什么时候动身的道理,要凑合上他的于。我们早去了空等,迟去错过了更不好。”

 “不管他什么时候到,我们反正照约定,二月十五之前在泰安等他就可以了。”

 “也好!”李婆婆说“二月十五还早。”

 二月十五还有三十多天,这在蔼如可真是漫长的一段日子。眼前只有借纸笔倾诉积愫——这一次她毫无顾虑了,因为洪钧不但信中表示,希望她有复信,而且传递的方式也替她安排好了。将复信送到东海关一个姓潘的司事那里,自会转到。

 就为了这封信,整整忙她两天,写了一遍又一遍,不是觉得词意太或者太涩,便是自嫌字丑。最后自己都奇怪了,一向亢豁达,不甚注意细节,何以一下子变得这等放不开手了?

 就因为这一念之转,才能将复信送了出去。派人向那潘司事问得很清楚,是由海道寄上海转递苏州,估计最迟十,必可到达。那时正是洪钧将要动身的时候,所以接到的下一封信,就必定可以得知他启程的确期。

 到了正月二十几,她开始跟母亲商量她们自己的行程。名为商量,其实都是蔼如的主意,挑定二月初八宜于出行的好日子动身,先到泰安,等跟洪钧见了面,再上泰山烧香。

 “啊!”蔼如想起一件事,异常不安“泰安也是大码头,客栈很多;事先没有约定,到了那一天彼此怎么见得着面?”

 “小姐不会现在写信通知?”小王妈自作聪明地说。

 “到哪里去通知?人早离开苏州了,此刻在哪里都不知道。”

 “怕什么?只要有心,还怕找不到?大不了破功夫,找人一家一家去问就是。再说,进京会试都是同乡结了帮走的,一问就知。”

 “问都用不着问,”小王妈又嘴了“一听就知。”

 “听苏州话啊!”蔼如笑了“这句话还算聪明。好,”她说“到时候就由你街去听好了。”

 计议已定,打点行装。蔼如私下数了数这些日子所积的私房,不过百把银子,似乎不够。考虑了好一会,想起一处“财源”立刻将小王妈悄悄找了来密谈。

 “你有多少钱存在银号里?”

 “细数记不得了。一个折子上四百两是定了期限的,另外一个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两,是活期。”

 “你借一百两银子给我,我照银号的利息贴还给你。”

 “说什么利息不利息,不过,小姐——”

 “你不要问我的用处。”蔼如抢着说道“也别告诉婆婆。”

 小王妈便不再多说,只将存折与图章取了来,与蔼如。这天下午,她带着小翠上街采办旅途需用的杂物,顺便就到银号提款,连同她的私蓄一共凑成二百两,打了数目大小不等的十来张银票,回来用个信封装好,准备在泰安私下与洪钧。

 哪知就在动身前夕,来了一位不速之客,即是东海关的那位潘司事。他是潘苇如的本家侄子,曾经到望海阁来吃过花酒,见了面依稀相识;更因为有托他转达书信这一重香火因缘,所以蔼如接待得很殷勤。

 几句客套,一番茶罢,潘司事道明来意“昨天接到洪三爷的来信,关照我来告诉你一声,”他说“洪三爷不进京了。”

 “什么?”蔼如口相问,因为她还不曾听清楚。

 “洪三爷不进京会试了。”潘司事略略提高了声音说“因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。”

 这下是听清楚了,但仍有疑问:“他家老太大的病,不是说好了吗?”

 “那是年前的事。过了年,又病了,是伤寒。”

 伤寒是性命出入的险症,难怪洪钧不敢远离。蔼如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,不断地往下沉;那片刻间,浑身乏力,连话都说不动了。

 “洪三爷的运气不好!这位老太太迟不病,早不病,偏偏这个紧要当口,来场伤寒。唉!”

 他这一声长叹,恰如替蔼如而发。因为有此同感,又想到洪钧既能托他传递书函口信到望海阁,可知决非泛泛之,不妨跟他深一层去谈。

 “潘老爷,照我看,洪三爷这件事做错了,他应该进京的。”蔼如解释她的看法:“伤寒自然是重症,不过洪老太太这场病不要紧。为什么呢?我听人说,伤寒最要紧的是,要服侍得周到,听说洪太太极其贤惠,一定不会疏忽。何况他家有位姓陆的世,医道很好的,洪三爷大可放心。如果他进京中了进士,报喜报到苏州,老太太一高兴,用不着吃药,病就好了。这就是‘冲喜’。潘老爷,你说是不是呢?”

 “不错!你的话很有道理。不过,你恐怕不大明白苏州的乡风。苏州人最讲究这些‘过节’,又最喜欢在背后笑人。洪三爷这趟如果进京,无论中与不中,都会落个话柄。”

 蔼如很仔细地听完他的话,也很细心地想了他的话“不中,当然会落个话柄。有刻薄的人会说:何苦!还不如不吃这趟辛苦,在家照应老娘的病,倒落个孝子的名声。可是中了呢?”她摇着头说:“我想不通,有什么可以叫人笑的?”

 “中了名声更不好!”潘司事问道:“你知道不知道,什么叫‘闱墨’?”

 “是在考场里做的文章?”

 “对!中了以后,三场的文章,要刻印出来送人。做得不好,人家说是侥幸得中,不算本事;若是做得好呢,就更有人笑:你看,亏他!老娘病得要死,他还能静得下心来做文章。”

 潘司事又透了一个消息:潘苇如得知洪钧不赴会试,决定仍旧请他回烟台,在东海关帮忙。已经去信致意,请他在老母病愈以后,立即就道。

 这个消息,对蔼如来说,却是一大安慰。她原来不肯承认对洪钧情有独钟,认为自己对他另眼相看,主要的只是出于怜才之一念。及至年前分手,方始领略到相思的滋味。因而有时不免发愁,洪钧会试高中,不论是做京官,或者至不济“榜下即用”放出去做知县,除非分发到山东,或许还有不时见面的机会,不然两地睽隔,朝思暮想,那种况味,实难消受。如今有潘苇如的这番美意,料想洪钧决无拒绝之理,岂非不久便可相见?即或不幸,洪老太太一病不起,丁忧的人不能做官应试,当幕友还是可以的,不过稍迟几个月,仍可相聚。

 这样想着,愁怀一宽。但对明即将开始的泰山之行,却不免有意兴阑珊之感。只是她不敢说出来,因为她知道母亲与她不同,她是以赴泰安之约为主,泰山烧香为副;而她母亲却正好相反,是没有理由取消泰山之行的。

 “我已经听见潘老爷的话了。”李婆婆也劝她女儿“总是运气还不到,你也不必替他难过。这一趟上泰山,好好替他求一求,保佑他平安顺遂。”

 这一下倒提醒了蔼如,不妨在泰山烧香时,为洪钧许个愿;下科若能高中,一定要设法让他到山东来一趟,双双上泰山进香还愿,倒也是件极有趣的事。

 于是依旧照原定的计划行事,母女俩带着小翠和男仆,取旱道迤逦往西,径上泰山。

 这一去一回,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,入门但见累累青梅,梨花地。蔼如第一个念头,便是想到去年此时,在奇山驰马,为洪钧所见,追踪而来的往事。忽忽一年,梨花如旧,而人事却已历过一番沧桑,从洪钧想到万士弘,由生离死别的伤感,勾起身世之痛,心情萧索,什么事都打不起兴致来了。

 唯一的例外是探问洪钧的音信。如果有他的信,小王妈当然会说;见她始终不曾提到,也就不必多问。因此,这一夜虽然归途劳顿,竟是辗转不眠,心中不断在想,洪钧到底怎么了?他也应该知道她在想念,再忙,总也不至于连写封信的功夫都没有,而居然音信沉沉,是何道理?

 第二天才开箱笼,整理什物;有几部在省城里买的笔记,归入书架,却意外地发现有一部簇新的《宋六十名家词》,不免奇怪,便唤了小王妈来问。

 “喔,”小王妈大为不安,自己在额头上重重地敲了一下“看我,记这么坏!是潘老爷送来的,还有洪三爷的信,我去拿。”

 蔼如啼笑皆非,恨不得给她一巴掌。但看到洪钧的信,就什么都丢开了。她首先注意到信封上印的花样是红梅,便放了一半心,知道洪老太太仍然在世。而拆信细看,则是哀愁纸,令人凄恻难受。

 洪钧的这封信很长。先谈他母亲的病,说是已有转机,不过这一好转,得来非易,全家上下,都累得快病倒了。延医不必花费诊金,但一天早晚两趟请陆懋修来诊视,开发轿马,招待酒食,所费亦颇可观。

 接着是谈他自己。本科已经无望,唯有期诸三年之后。只是世路艰难,三年以后,是何光景,甚难预料。如今唯一的希望,是老母早占勿药,他能再应潘苇如的延揽,复回烟台。最后才提到那部《宋六十名家词》,说是江苏官书局根据汲古阁的本子新刻的。他知道她寂寞,特为买这部书,托“公车北上”的同乡,带到济南,再寄烟台东海关,托潘司事转。书不值钱,而不惮其烦地辗转寄递,无非“聊表寸心”

 这对蔼如自是一种安慰,但愈觉得信中的语言亲切,愈为洪钧犯愁。既怕他侍奉汤药,累得病倒;又为他忧虑,闹了一身的亏空,不知如何弥补?

 闷损之余,唯有翻翻洪钧寄来的书,作为排遣。最对劲的是李清照的词,觉得她所描画的那些情,恰恰道着了自己的心境;所以一有感触,便会想起李清照的词。

 这天在画室中凭窗远眺,想起洪钧,不自觉地念道:“‘念武陵人远,烟锁秦楼,唯有楼前水,应志我终凝眸;凝眸处,从今又添一段新愁’!”这半阙“凤凰台上忆吹萧”刚刚念完,忽有一个念头:何不抄两首易安词寄到苏州,也让他知道我“倚遍阑干,只是无情绪!”

 于是从头细看易安词。中年居孀以后的李清照,万般凄凉,出语便是眼泪,与她此时的心境不合;只有早期与夫婿睽隔,深闺独处,闲愁所至,处处不离一个“他”却有好些现成的词,可以追寄相思。

 趁着一时高兴,先抄了一首“点绛”但改动了两个字:“寂寞深闺,柔肠一寸愁千缕。惜去,几点催花雨。倚遍阑干,只是无情绪!人何处?连天碧海,望断归来路。”那“碧海”二字是她所改,原文是“衰草”

 又抄了一首“烷溪沙”:“小院闲窗深,重帘未卷影沉沉,倚楼无语理瑶琴。远岫出山催薄暮,细风吹雨,梨花谢恐难!”

 最得意的是,一首“添字采桑子”:“窗前种得芭蕉树,中庭;中庭,叶叶心心,舒卷有余情。伤心枕上三更雨,点滴凄清,愁损离人,不惯起来听!”她自觉写景写情,点滴凄清,无不贴切。相信知烟台每多夜梦的洪钧,一定能充分体会她天涯遥夜,竟夕相思“冷冷清清、凄凄惨惨戚戚”的况味。

 正在全神贯注的时候,听得喊声:“爱珠,爱珠!”

 蔼如一惊,回头看时,是她母亲在门口;再看窗外,暮色渐合,不由得诧异,辰光过得好快。

 “吃过午饭,进这间屋子,整整一下午,在鼓捣些什么?”李婆婆说“开年到今朝,还没有进账过一文钱,你也该收收心了。”

 提起这话,将蔼如的兴致扫得干干净净;暗暗叹口气,合拢词集,收起信笺,默默不语,听她母亲再说下去。

 “今天有人来定席,我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?没有答应。”

 如果是类似“打茶围”的客人,蔼如总是应酬的;定席宴客,她就要挑挑人了——李婆婆所说的“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?”正就是表示估量定席的客人或许不中她的意。因此,蔼如便问:“谁来定席?”

 “道台衙门的黄师爷。”

 提到此人,她便想起那晚上他念那首打油诗的狰狞面目;心里像误了一枚青蝇似地恶心。原以为他当时一怒而去,从此便会绝迹于望海阁,不想还是不死心!这件事倒有些难以区处了。

 “娘,”她沉着地问“你是怎么回答他的。”

 “黄师爷也花得不少了,一口回绝,情面上说不过去。他要的是后天的日子,我说那天有人定下了。”

 “他倒没有说改一天?”

 “是叫人来定的。后天不空,自然回去请示。说不定明天还会派人来。”

 “一定会派人来。”蔼如答说“明天如果再来,让我来跟他说。”

 果不其然,第二天又来定席;不是派人来说,而是黄师爷亲自登门。

 黄委员不良于行,等他一瘸一拐地踏上楼梯,蔼如已盈盈含笑,一团喜气地在房门外面。这在黄委员多少有意外之感。想起那夜绝裾而去,口出恶声,一句“睡到天明不要钱”实在太恶毒也太下,不由得脸上讪讪地,不甚得劲。

 蔼如装作未见,喊得一声:“黄老爷!”随即惊讶地问“你老的腿怎么了?”

 “前两天喝醉酒了,摔了一跤。”

 “你看你!”蔼如埋怨着“知道自己酒量浅,不会少喝些!”

 一面说,一面去扶他的胳膊,顺手将他手里那称为“司的克”的洋拐接了过来,交给小王妈,然后亲自搀扶着进屋。

 “听说你跟你妈到泰山烧香去了?”

 “是呀!回来才不多几天。”蔼如回头关照“泡六安瓜片来!黄老爷不喝别种茶叶。”

 黄委员这个习惯,是望海阁中都知道的,蔼如既有意如此吩咐,小王妈便跟她演双簧“瓜片不知道在哪里?”她说“那次小姐说,难得六安瓜片,是黄老爷爱喝的,是不是收起来了?”

 “对了!我收在楼下饭厅的锡罐子里。”

 这一搭一档,像煞有介事的做作,将黄委员搞得晕头转向,陶陶然地倒又像喝醉了酒。定一定神说:“我昨天派人来定席,你妈说明天晚上不空。那么,后天呢?”

 蔼如先不答他的话,反问一句:“你老请哪位?”

 “请一位同乡,从小的弟兄。”黄委员说“他指名要看看你。是这么一回事——”

 原来黄委员这个总角之名叫何百瑞,是咸丰十年的进士,点了庶吉士不久,丁忧回籍。如今二十七个月服制已,进京起复,路过山东,特地来访故人。一则是知多年不见,再则是翰苑清班,前程无量,黄委员自然格外殷勤接待。遍访烟台名胜古迹之余,何百瑞自己提起:“听说烟台有一株名葩,香巢叫望海阁,黄大哥可知道?”

 “你想,我能说不知道?”黄委员向蔼如说“既然人家慕你的名,我怎好扫人家的兴。所以昨天派人来定席。后天不行,就大后天;再晚可不成!人家的行期已经定了。”

 蔼如静静地听完,主意也就打定了“那么,黄老爷你还请了哪些陪客呢?”她问。

 “日子还没有定,怎好下帖子请陪客。”

 “帖子未下,最好!”蔼如欣快地说“人家捧我,是看黄老爷的面子;我不能不识抬举,也不能不给黄老爷做面子。拣不如撞,倘或今天没有应酬,你老就把何老爷请了来,吃个便饭,我是主人,就我们主客三个。何老爷要看我,尽他横看竖看看个够!你老看好不好?”

 那还有“不好”之理?红姑娘邀客吃便饭,是极大的面子,足以在何百瑞面前代过了!

 “痛快!痛快!”黄委员笑逐颜开地说“不过要你请客,太不好意思。”

 “这话,黄老爷就见外了!你老照应我们娘俩,哪里少了?吃顿便饭算得了什么?”

 “是,是!我错了。”黄委员答说“今天晚上倒是有两个饭局;不过,不去也不要紧。”

 他向蔼如要了笔纸写信,辞去饭局,派跟班用轿子将何百瑞接到望海阁来相叙。

 何百瑞三十出头,约莫比黄委员小个十岁。在蔼如看,到底是翰林,一脸的书卷气。相形之下,黄委员就显得怆俗了。

 “曙,人在这里!”黄委员指着蔼如说:“她自己说的,横看竖看尽你看个够。”

 “黄老爷,你也是!”蔼如有些不好意思“怪不得大家说你‘没遮拦’。”

 那轻薄怒的神态,为蔼如平添了几分韵致,何百瑞口赞道:“林下风范,名不虚传。”

 “哪里当得起这个夸奖!”

 她还在谦虚,黄委员已抢着说道:“她是名臣之裔。”接着,便谈到蔼如的先世。

 “这就无怪其然了!”何百瑞深感兴趣,看着蔼如率直问:“贵族是徐州的大族,如何坐视你们母女飘泊无依?”

 这提到她的伤心之处,不愿也不容易解释“总是命苦的缘故,先父去世得早,又遇到这样的世。”她灵机一动,觉得正好抓住机会作她的打算“好得有黄老爷这位当我亲生女儿一样的大好人。”说着,她伸手往黄委员胁下一穿,双手抱住他的胳膊,偎依在肩下,看如娇憨的女儿一般。

 这就是她的打算,有意成这个圈套,好拘束黄委员,绝了他的非份之想。何百瑞不明就里,还然称贺,更使得黄委员啼笑皆非,心有未甘了。

 无奈玲戏剔透的蔼如,早就估量到他必有这样的心情,偏偏以假当真,放出全副手段,做足了孝顺女儿的体贴柔顺,终于使得黄委员回心转意,觉得客中寂寞,果真有这样一个善伺人意的义女,承解颐,也是难得的一件好事。

 到开饭的时候,她坐在靠近黄委员的下首做主人。一样的斟酒布菜,而有不同的分寸,对何百瑞是客气恭敬;对黄委员则是亲切周到。彼此虽无名份,却已情如父女了。

 闲谈之中,提到泰山之游,何百瑞问道:“你可曾到斗姆宫去随喜?”

 蔼如笑笑不答,黄委员不免奇怪,仔细看一看他们的神色,知有踢跷,忍不住问道:“斗姆宫是何所在?”

 “是个姑子庵。”蔼如答说。

 “姑子庵又如何?”

 “黄大哥,你竟连泰山斗姆宫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?那可真是孤陋寡闻了!”

 “怎么?”黄委员问道:“莫非如鸳鸯湖畔的禅宇,亦效摩登伽女摄阿难的故事?”

 蔼如不懂这个佛经上的故事,但鸳鸯湖是知道的“浙江嘉兴怎么样?”她问。

 “在太湖周围,东南最富庶的地方,尼姑庵亦可成为冶游之地。”何百瑞答复她说“其中以嘉兴为最负盛名。元朝有个慧秀,明朝的娟娘、惠容,都能诗善画,艺双绝。五百年来,风未混;不让泰山的姑子,独擅其美。”

 “原来泰山的姑子也是如此!”黄委员笑道:“我倒真是孤陋寡闻了。”

 “真正罪过!”蔼如接口说道“佛门清净之地,她们也不怕下地狱!”

 “只要是脂粉地狱,又何惮此行!”

 黄委员说罢大笑,神态又涉于轻佻放了。蔼如存着戒心,便格外矜持。何百瑞看在眼里,恍然有悟,觉得不宜再谈给情屑,便换了话题,谈时局,谈人物,且谈且饮,直到二更天,方始兴尽而散。

 第二天下午,黄委员又独自来访。那神态与平时不同,面色庄重,举上沉着,倒像要来谈什么了不起的正事似地。

 蔼如有些不安,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?惟有抱定宗旨,只当他一位长辈看待。所以敬茶奉烟,礼数虽很周到,却不苟言笑,静静地坐在下首,等他发话。

 “蔼如,”黄委员用很清楚的声音说:“我听到一个传说,老早就想问你了。怕你忌讳,或者不愿意说,所以没有问你。”

 “喔,”蔼如很谨慎地答道:“黄老爷再明白不过,像我这种身份,最容易惹人议论。不过,我当黄老爷是长辈,就有忌讳,也不敢不听,不敢不老老实实回答。”

 “言重!言重!”黄委员开始有了笑意,觉得蔼如的话很中听“既然如此,我就实说。都说你跟苏州的洪文卿好,有了嫁娶之约。可有这回事?”

 “可以说有,也可以说没有。黄老爷的话,我不能光拿有或没有这么一两个字回答。我跟洪三爷很谈得来,是有的;嫁娶之约可谈不到。”

 “怎么呢?”黄委员问:“是言之过早,还是别有缘故?”

 这话才真的让蔼如难答;既非别有缘故,也不能说言之过早。而踌躇之际,忽然醒悟:若要摆黄委员的纠,正不妨承认与洪钧有嫁娶之约。因此,她将已出口的话,拉了回来:“也不是谈不到嫁娶之约;只是空口说白话,无济于事。”她一面想,一面说“而况,吃这碗门户饭,又怎么可以轻易跟客人谈嫁娶。黄老爷是最体谅我的,想来一定明白。”

 黄委员如何能明白?她的话支离矛盾,不知所云;尤其令他失望的是,态度显得欠诚恳;不识他的一片好意,未免令人丧气。

 转念再想,自觉责人太苛。要他人诚恳相待,自己得先出以诚恳。彼此相识的日子虽不算短,但割除狎客与姑娘的关系,却还是刚刚开始,相知并不算深,无怪乎她支吾以对了。

 于是,他决定先表明态度“蔼如!”他用低沉的声音说“我今天来,完全是为了关切你,想来谈谈你的终身。你当我干爹,我就不能不问。你是懂文墨的人,‘琵琶行’总念过,纵然‘曲罢长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’,可是‘今年欢笑复明年,秋月春风等闲度’,到头来会怎么样呢?”

 那还用说吗?自然是“门前冷落车马稀,老大嫁作商人妇”蔼如还在默念原诗词,黄委员又开口了。

 “以你的情,自然不肯自己委屈,‘老大嫁作商人妇’。这样,结局就很难说了!蔼如,‘美人自古如名将,不许人间见白头’,你要早寻归宿!”

 这几句话说得很切实,但也很含蓄,蔼如倒有些感动了。她的心情很复杂,有些自惭于小人之心;也有些惊异于黄委员前后的态度,变化如此之大。因此,双目灼灼望着,久久不能出一语。

 “好吧!我们还是把话说回来。你对洪文卿到底怎么样呢?”

 蔼如想了一下,反问一句:“你老看他怎么样?”

 “我跟他不,不敢说。我只劝你一句话:如果你觉得洪文卿可托终身,应该赶快谈嫁娶,不然就抛开,另外择人而事。”

 这话使蔼如有种受了屈辱的感觉“你老看我是嫁不掉?”她很认真地问:“是不是?”

 “不是。你误会了!我只劝你不必空等。”黄委员停了一下说“外面有这么一种传言,说你跟洪文卿已经有了嫁娶之约,不过要等他中了进士才办喜事。洪文卿这一科是掉了,明年、后年不会有恩科,至快也得等三年。你今年多大?”

 “二十三。”蔼如据实回答。

 “‘二十四番花信风’,女人花信年华,就如盛开的花,再下去就要伤、伤迟暮了。你想,再过三年,你是二十六;洪文卿中了还好,不中呢?你是不是再等他三年?”

 这话问得很有力量,可是在蔼如觉得问得多余。因为她与洪钧,根本没有如传言的嫁娶之约,这样,他的话问得再有理,也是无的放矢。

 当然,她如这样率直回答,就变成“抬杠”不是对“长辈”应有的礼貌,因而沉未答。

 黄委员却以为自己振振有词,将她问得哑口无言,所以越发起劲“我之劝你不要等,就因为越等越坏。你去想,到那时候你会进退两难;结果是委屈自己,人家还不见情。”

 “我不必委屈自己;我也不要人家见情。”蔼如不知不觉地直抒臆,略似负气地答说。

 “话不是这么说,小姐!”黄委员真有苦口婆心之慨“我举个俗的譬方,举网得鱼,待价而沽;明明已得善价,总觉得意有未足,想等一等再看。等到快落市的时候,减价卖给原来那顾主,还得饶上两句好话。这不是委屈了自己,人家还不见情?”

 举这样一件窝囊事来作譬方,蔼如觉得有伤自尊,心里不是味道。她也知道黄委员是好意,然而话不投机。关键在于她与洪钧将来会“好”到如何程度,落得怎样的一个结局,连她自己都还茫然。而黄委员却已认定她与洪钧,眼前纵无嫁娶之约,将来亦必非洪钧不嫁。这就无怪乎谈不拢了。

 为了结束这场无谓的谈话,她决定作一个明确的表示“洪三爷是有太太的,我还能存什么妄想?”接着,她站起身来说“黄老爷,你请随便坐,我替你去点心。”

 这其实是一种客气的逐客令。却不知黄委员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,还是真的等着想吃点心,反正并无告辞的意思。既然如此,蔼如就只好关照小王妈两碟现成的点心来请他吃。

 “蔼如,我细想过了!”黄委员夹了个包子顾不得吃,先忙着重拾中断的话题“你的意思是不肯给人做偏房?”

 “是的。”

 “这怕有点难——我说难是,你想嫁到官宦人家做正室夫人,恐怕不容易。洪文卿那里当然不必谈了!如今我倒有个主意,倘或你有意思,倒不妨谈谈。”

 “黄老爷的好意,我自然感激。”蔼如将一碟姜丝推到他面前“包子冷了不好吃了!你先趁热请用,有话回头再说。”

 黄委员点点头,很快吃完了一碟包子;胃口、兴致似乎都很好,从蔼如手里接过手巾擦一擦嘴,随即又开谈了。

 “你看那位何翰林怎么样?”

 蔼如大感意外,而且心头雷轰电掣般,一下子闪过好几个念头,终于清楚了他的来意,是为何百瑞作说客!

 这件事有些好笑,倒要听听他怎么说。于是,蔼如定定神答道:“何老爷一表人才,腹诗书,当然是好的。”

 “你这是真话?”

 “我骗黄老爷干什么?”

 “好!”黄委员沉了一下,很谨慎地说“话,我先说在前面。这是我刚才方始想到的一个主意,那边还一点都不知道。不过做媒总是一步一步拉拢来的,我先跟你谈谈。何翰林悼亡已经一年多了,做媒人的很多,只是他伉俪情深,一直表示不想续弦。我这位兄弟,人比我古怪,话不会瞎说,往后大概不会再有正室夫人的了。蔼如你懂不懂我的意思。”

 “黄老爷,我不懂。”

 “这有什么难懂的?虽无正室夫人,不能没有一个人朝夕相共。这个人也等于正室夫人一样了!”

 蔼如觉得他是一厢情愿的想法,而且有种没来由的受辱之感。可是,断然拒绝是不聪明的办法。将黄委员转化成这种态度,可说煞费苦心,得来不易,应该珍视护惜,犯不着为件不相干的事得罪他。

 于是,她轻盈地笑道:“黄老爷,你真正热心。这是件大事,让我好好想一想。”

 “尽管想,尽管想!”黄委员仍然是通达的,很有自信地说:“终身大事,不宜草率。我自觉为你打算得很实在,你不妨跟你娘商量商量看。”

 “是!”蔼如试探着问:“你老今夭回去,是不是也要跟何老爷谈?”

 “那得看你啰!”

 听得这样的回答,蔼如放心了,知道他不会鲁莽“依我说,到是暂时不说的好。”她自问自答地解释:“为什么呢?因为这件事决不是立时三刻可以谈得妥当的。你老如果跟何老爷一提,他看不中我,又不好意思当面回绝,当然是敷衍着再说。你老热心,岂不是牵肠挂肚,平空上一桩心事。如果他看中了我呢,我这里还没有确实的回音,又害他上一桩心事,一路上心神不定,那滋味也不是好受的。”

 黄委员先是含笑静静听完,脸上表情变了,是然若失的神气。“蔼如,”他自语似地说:“我真小看你了!”

 “怎么呢?”蔼如略有些不安“如果我话说错了,你老千万包涵。”

 “我是真心话。你中大有丘壑,词令绝妙。我以往把你看低了。这件事,你只当闲谈,听过就算了。”说罢,黄委员站起身“过几天我再来看你。”

 蔼如自然要挽留,留不住也只好由他。一个人静下心来,回想刚才交谈的经过,又惊奇,又得意——自己劝他在何百瑞面前先不谈此事的话,听来实在像取瑟而歌,婉讽暗喻,回绝得干干净净。然而这是自己事先绝不曾想到的,所谓“大有丘壑,词令绝妙”实在是不虞之誉,受之有愧。

 看起来雨过天晴,霾尽扫;不道那天隔墙有耳,无意中听得的话,却深深印入心中了。

 这个有心人就是李婆婆。

 她的看法、想法,当然与蔼如有别。只是独生娇女,偏又沦落,总觉得做母亲的对不起女儿,因而有许多地方虽不以蔼如的见解为然,而到头来总是徇己屈从。当然,最莫奈何的,是她自己拿不出胜过蔼如的见解来!

 这两天不同了,她觉得黄委员的见解,胜过蔼如,真是如他自己所说的,为蔼如“打算得很实在”她又怕自己看得不够透彻,私底下跟小王妈密密商议过几次。反复考虑,彼此的看法已十分接近,都认为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可以谈一谈的机会。像蔼如那样,拿语言僵走了黄委员,决不是可以得意的事。

 这天是四月十五,月明如昼,薰风微拂;蔼如在画室中沏了一杯好茶,吃着零食在窗下闲坐赏月。李婆婆觉得这是母女深谈的好时刻,便装了一袋烟,悄悄走了进去。

 “娘怎还不睡?”蔼如问。

 有她这句话,正好搭了上去,李婆婆叹口气说:“哪里睡得着。一连好几天了,夜夜双眼睁到天亮。”

 蔼如大惊“怎么了?”她问:“莫非生病?得要请大夫看才是。”

 “我是心病。”李婆婆急转直下地说:“从那天听见黄老爷跟你说的那番话以后,我就没有睡好过。”

 蔼如颇感意外“黄老爷的话,娘,你都听见了?”

 “都听见了。到底是读过书的,说得那样子透彻,我心里也有那点意思,就是说不出来。”

 蔼如的心一沉,顿觉月不明,茶不香,零食也甜得发腻了。

 李婆婆看她的脸色不好,怕闹成僵局,赶紧分解“我早说过,你的终身大事,由你自己作主。不过,”她说“你将来自己有了儿女,才会知道天下做父母的人的心!”

 “将来的事,不必去说它;也许我是孤家寡人一个人,到老,到死。”

 是负气的口吻。李婆婆有些气,也有些着急“你看你,”她微带责备地“一点都不受商量。”

 蔼如也知道自己不对,不过口中不肯服输认错;想了一会,平静地说:“娘既然许了我自己作主,又何必为我瞎心。最好拿黄老爷的话丢开。”

 “我倒想丢开,谁知道那些话偏要找上我!你说怎么办?”

 这可是无可奈何之事。蔼如苦笑着说:“娘真是自寻烦恼。”

 “不是为你,我会烦恼?‘怕懵懂’,一个人最好糊里糊涂,吃喝足睡得香,是顶有福气的人。如果前前后后都明白了,就有烦恼。”

 “娘,你明白了什么?”

 “还不是你心里的事吗?你又不肯做偏房,又丢不下洪三爷,自己骗自己等在那里,会等出个什么结果来?除非——”李婆婆突然顿住,停了一下又说“罢了,罢了,我也犯不着好端端地去咒人家。”

 蔼如懂了,她母亲未说完的那句话是:除非人家洪太太一场病死了,你才有指望。

 蔼如不是不讲理、不服善的人,心里虽不喜她母亲的这种想法,但却不能不承认她母亲看法很深、很实在。

 不仅如此,她自己还有进一步的领悟,即令洪太太下世,洪钧成了鳏夫,衣冠之家是不是容许她这样身份的人着红袄、坐花轿?犹成疑问,眼前的何百瑞,不就说明了一切了吗!

 转念到此,心灰意懒“娘,”她软弱地说“今天不要谈这个了,好不好?”

 李婆婆默然,一方面意有不忍,一方面是着急——今天不谈,明天不谈,要到哪一天才能谈。女儿不小了,再拖两三年,就会跟黄委员所说的,落市的鱼鲜那样,难找“主顾”;而眼前这个“主顾”不论从哪一点上来说,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放走了实在可惜。

 于是,她决定还是要说“我只说一句话,何老爷我也仔细看过了,人品决不比洪三爷差!你仔细去想一想!”

 说完,李婆婆站起身来,一手提着烟袋,一手捶着后背,慢慢地走了出去。那伛偻着的影子,落入蔼如眼中,不由得一阵心酸。她很清楚地觉察到,就在这几个月之间,特别是泰山烧香回来以后,母亲老得多了!

 “只怕我能等,娘也等不及!”她在心中自语“怎么办,难煞人!”

 于是,这一夜的蔼如又失眠了。通前彻后一遍又一遍想,总觉得自己多少年来想争口气的志向,不能轻弃。洪钧那面,还有悬崖勒马的机会;何百瑞这面,不妨跟黄委员谈一谈,如果对方肯让步,只算为老母委屈,就认了命吧!

 于是,天色微明时,她又去叩李婆婆的房门了。

 “黄老爷一直照顾我们苦命的母女,感激的话,我也不必说了。今天请黄老爷来,是要跟黄老爷赔罪;我女儿不懂事,言语不知轻重,伤了人自己还不知道。千言并一句,请黄老爷看她年纪轻,不要放在心里。”

 黄委员有些困惑,不知李婆婆这样郑重其事地致歉,是为了什么?因而只好笑笑说:“言重,言重!蔼如并没有拿言语伤我。”

 “黄老爷真厚道!黄老爷相好的朋友,一定也很不错的。”李婆婆急转直下问道:“那位何老爷进京之后,可有信来?”

 一听这话,黄委员精神大振“怎么?”他问“是谁在惦念他?”

 “这,黄老爷就不必问了。打开天窗说亮话,今天请黄老爷来,是要替黄老爷找个麻烦。不知道黄老爷有没有心思管闲事?”

 “李婆婆,你好口才!话都让你说在前面了,有麻烦我也不能怕,没有心思我也得管闲事。是不是谈蔼如的亲事?”

 “是的。”李婆婆干净俐落地开条件:“我不要男家的聘礼,也不要男家养我;我把女儿白送给他,不过要他拿花轿来抬。”

 黄委员愣了愣答说:“照蔼如的人品来说,坐花轿的大家闺秀,也没有几个人及得上她。而况你们徐州李家,也不是没有底的。我马上写信给他,一来一往,快则一个月的功夫,就有回音了。”

 “那就重重拜托黄老爷。将来再谢媒。”

 “谢媒谈不到,能够做成这头媒,我比什么都高兴。”

 这是他的由衷之言,当天晚上就发了信,信写得很切实。又特地将信稿送到望海阁给蔼如过目,表示他未负所托。

 过了有个把月,李婆婆不见黄委员有回音,有些沉不住气,少不得要跟女儿去谈。

 “哪有这么快?”蔼如答说“这又不是买葱买蒜,拣都不用拣;人家总要顾前思后好好想一想。不用催,听其自然好了。”

 “你倒不急!”

 这无意中的一句话,可惹恼了蔼如“我急什么?”她涨红了脸说“莫非你老人家真当我落市的鱼鲜,没有人要了?”

 做娘的也自知失言。不过辩解虽不必,要谈也无可再谈。憋了一肚子的闷气,唯有找小王妈去诉苦。

 “我看这样,明天我去一趟,探探黄老爷的口气。”

 “对!”李婆婆的愁怀一宽“你去一趟!做几样点心送去,借个名儿,可别让她知道!”她指一指蔼如的房间。

 奉主之命馈食,代清楚,领了赏钱,就该告辞了。彼此身份不侔,男女有别,没有什么可谈的;小王妈又是身段极俏,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,老坐着不走,更不合适。而她偏偏不走,让黄委员倒为难了。

 她的来意,入门便知。只为难以代,所以他硬忍着不开口,希望挨过这片刻,小王妈不能不走,便可解除僵局。见此光景,知道硬拖是拖不过去的了,黄委员不能不有几句话让她带回去。

 “费你的心,回去跟李婆婆说:京里的信来了,一半天我去看她,当面细谈。”

 “是!”小王妈看着他的脸问道:“想来有喜酒吃了?”

 看她一脸殷盼的神色,黄委员不敢说真话,可也不敢全说假话,想了想答道:“俗语说的是:‘好事多磨’!好姻缘哪有一说就成的?”

 小王妈亦很知分寸,不便再往下追问,也知道问亦无用,便又假托李婆婆的语气,重重拜托了一番,方始回望海阁复命。

 李婆婆自然失望,但未绝望。悬揣了一夜,始终猜不透其中的室碍何在,因而也就越发盼望黄委员来为她解除疑团。谁知连等两天,不见踪迹,心知事情不妙了。

 “你再去一趟!就说我给黄老爷请安,多费他的心,事情无论成与不成,他的好意,我总是感激的。不过到底那方面怎么说,无论如何请黄老爷给句确确实实的话!”

 在李婆婆的估计中,派小王妈这样去一,黄委员一定会亲自来访,当面解释,何百瑞的苦衷何在。也许上有老亲,必须禀命而行;也许下有孺子,顾虑继母入门,不能视如已出。反正何百瑞本人一定予肯万肯,只是家人亲族之间,有所牵掣,需要徐徐化解。

 如果是这样的情形,便又如何?李婆婆午夜梦回,在枕上也打算过好几遍了。蔼如不是不明事理、不能体谅他人苦衷的人,只要收缘结果,一归于正,眼前便稍稍迁就,也决非不可商量的——她在想,大家世族有妾侍“扶正”的规矩;如照黄委员的原议,等于虚位以待,亦未始不可。转念到此,突然起了一股劲,觉得这时候跟女儿去谈,是最好的时机。等小王妈带回确实消息,迫于事实,再作让步之计,心高气做的蔼如,一定会觉得过于委屈,说什么也不会点一点头。

 “我叫小王妈去问黄老爷了。事情怎么样,还不知道。不过,既然往这条路上走了,总巴望能够成功。爱亲结亲,彼此总要体谅,再说争气也不争在一时,是争在结局上。你说,我的话是不是呢?”

 蔼如一时听不明白,只觉得她母亲的意思是还要她迁就。“那么,”她问:“娘,你说要迁就到什么地步?”

 “迁就一顶花轿!大红裙子,将来你总有得穿的。那条裙子要你自己挣来穿,面子上才有光采。”

 “越说越玄了!”蔼如笑道:“我倒不知道怎么个挣法。”

 “全看你自己。到了何家,上上下下说你贤惠,自然就会拿你扶正,前房儿女给你磕头叫娘,这条红裙穿在身上,才有味道。”

 蔼如有些好笑,转念又想,母亲用这样的说法来劝自己让步,用心甚苦,不是件好笑的事。默默地将前后对话细想了一遍,知道事已不谐。但此时先不忙作何表示,且等小王妈回来再说。不论如何,当初既是为了安慰亲心,自甘委屈;如今不管事情怎样变化,亦总是以不伤亲心为主。

 主意打定,便笑笑答道:“此刻说亦是白说。等我好好想一想。”

 虽无确实的答复,但女儿的态度平和,在李婆婆亦是一种安慰,觉得有了这一个伏笔在,等黄委员一到,三方面开诚相见,不论成与不成,都会有个确确实实的结果。

 一直到了晚上,才见小王妈回来,只是她一个人,脸色不恰地说道:“到天黑才见着。他说:他实在不好意思;这件事无法代。我问:‘是不是何老爷有什么为难的地方’?他说:‘他没有什么好为难的。’这句话是个漏,我就钉紧了问,既不是为难,那么,总有个说法;是不是看不中我们家小姐?他让我得没法子,说了实话——”

 说到顶要紧的地方,小王妈突然顿住;神气之间,迟疑瞻顾,倒像是自悔失言似地。因而连原来不甚关心的蔼如,也忍不住疑云大起,急着要追问究竟。

 “什么实话?”李婆婆的脸色苍白,颤巍巍地问:“莫非黄老爷拿我们当要,根本没这回事?”

 “怎么没有这回事?黄老爷还拿信给我看。我就说我不识字,问他,何老爷信上怎么说?他说,信上大骂了他一顿。”

 “大骂?”蔼如双眉一扬,仿佛为黄委员不平“凭什么大骂?骂些什么?”

 “骂他,”小王妈知道无法隐瞒,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隐瞒,照实答道:“何老爷骂他荒唐,骂他异想天开,骂他——”

 不必再说下去了!尽够了!小王妈深深失悔,不管能不能瞒得住,这两句话总是说错了!只见李婆婆的身子发抖,想站起来而双腿发软,手还扶着桌角,身子已经歪着往下缩,瘫倒在地上了。

 “娘!娘!”

 蔼如急喊着想去扶她,已自不及。小王妈大惊失口喊道:“别来!等我看看!”

 走上前去,蹲下身子一看,她忧虑的事情发生了!李婆婆口眼歪斜,手脚搐,得病甚重。可是,她不敢说破。

 “小姐!”她说“赶快扶婆婆坐直!”

 李婆婆的身材高,身子重,蔼如与小王妈竟抬她不动,只好喊阿翠唤人来。刚拌过嘴的厨子与打杂,合力将病人抬到上,靠枕而坐,蔼如与阿翠左右夹护,小王妈发号施令,指挥急救。

 “快去接大夫!”她望着打杂的说“接张大夫。”

 “哪个张大夫?”

 “上个月还在这里请过客!”小王妈呵斥着“领赏的时候,你倒不问,哪个张大夫!”

 “喔,喔。北大街的!”打杂的掉身就走。

 “你去煎碗姜汤来!”

 “还有啥?”厨子问说。

 “拿楼底下、楼梯口的灯都点起来。”小王妈转脸又对阿翠说:“你到松寿堂去敲门,买一服‘通关散’来。再问问那里的司务,急救中风要什么药?叫他们拿给你。”

 于是厨子和阿翠亦都下楼而去。小王妈拿灯到前,照见李婆婆的脸,紫涨成猪肝,眼闭口噤,喉头“呼噜呼噜”地不住上痰,不由得脸色更沉重了。

 “要紧不要紧?”蔼如眼泪汪汪地问。

 “不要紧!”小王妈安慰她说“是受了气,一下子闭住了。”她又不胜悔恨地“都怪我!黄老爷的话,不说也就好了。”

 “不托他更好。”

 “不要!”小王妈以指撮,然后指一指李婆婆,又摇摇手,意思是,要防着病人仍有知觉,听见女儿的话,心里更为难受。

 其实蔼如又哪里再会谈下去?如坐针毡似地只觉等药等医生的辰光难挨。好不容易听见楼下有了人声,抢着到楼梯口问道:“阿翠,药买来没有?”

 “买来了!”阿翠答道:“松寿堂说,药不好吃。我一定要,吵了半天,给了一包,药名写在上面。”

 蔼如接到手里,进屋念给小王妈听:“苏合香丸。九闭证、心痛、卒中、厥逆。每股二、三包,开水下。”

 小王妈点点头,先用通关散吹人李婆婆鼻孔,一无效应。于是只好撬牙关为病人用温开水灌入药。

 李婆婆的牙关甚紧,蔼如又不敢过分用力,撬拨了半天,尚未能开。幸亏张大夫赶到——这张大夫亦是蔼如裙下的不叛之臣,从睡梦中被唤醒,听说是李婆婆中风,一破深夜不出门,有急病只指点学生代诊的惯例,亲自赶来。当然,诊治得十分尽心,而且医道也相当高明,望闻问切之后,凝神思索了好一会,方始提笔开了一张方子,君臣佐使,斟酌尽善,到松寿堂会配了药来,亲自看着煎好,撬开牙关,灌了下去。

 “痰大概会下去。只要痰一下去,就不要紧了!”

 “多谢张老爷!”蔼如由衷地感激,而声音却因有抑制而显得平静“等我娘好了,我到府上给张老爷上匾磕头。”

 “上匾不敢当;磕头更不敢当。”张大夫说:“我倒是有件事托你,今天没功夫说,改天详细谈。”

 即使张大夫有意谈下去,蔼如亦无心听他。在她,此时一切都不关心,关心的,只是母亲的病。口中与张大夫交谈,双眼却不断瞟向病榻——看是看不到什么,听倒听出名堂来了。

 “张老爷,你听!”她兴奋地说:“痰好像下去了些。”

 于是张大夫细看静听,点点头说:“有转机了!”

 不懂医道的人也看得出来,李婆婆的病,确是有了转机。最明显的自然是喉头不再像抽风箱般那样“呼噜、呼噜”地上痰;眼睛虽还闭着,眼皮却不时跳动;嘴角也一牵一牵地;在在叫人相信,昏的李婆婆是在逐渐恢复知觉之中。

 “脉也好得多了!”张大夫提出警告:“不过,虽有转机,未险境,你们要格外当心。”

 “是!”蔼如答说“我亲自看着。”

 “最好轮班看护,这个病最麻烦,不是十天半个月就会好的。”张大夫很关切地“你可不要累倒了。”

 “不会!”蔼如强笑着。

 “明天中午我再来。如果情形有变,即时打发人通知我,不拘什么时候,无须顾忌。”

 “我知道!”蔼如感激得要掉眼泪“什么叫‘医家有割股之心’,我今天算是领悟了。”

 “真是!”小王妈也说“像张老爷这样的热心肠,不知积了多少功?少爷大富大贵的日子在后头。”

 张大夫矜持地微笑着,别无表示。蔼如送客出门,回到楼上与小王妈计议轮班守护“四更天了!”她说“你去睡吧!白天非你不可。以后都是这样,你上半夜,我下半夜。”

 “这样也好。”小王妈接着问道:“明天、后天都有客人定了地方——”

 “这怎么行!”蔼如不等她说完,便即抢着打断。

 “我也知道,第一,没有人手;第二,病人要清静;第三小姐也没心思应酬。不过,客人不是这么想。”

 “不这么想,怎么想?”

 受了抢白的小王妈,不再接口,停了一会说道:“明天一早,得我亲自去走一趟;人家帖子都老早发出去了,要趁早请人家改期。”

 “改期也不行!不知道哪天才能请客人上门。”

 小王妈的脸色越发阴沉了。蔼如不免奇怪,家有病人,不能如常待客,暂时闭门息个一两个月,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何以她放出这副嘴脸?倒要问上一问。

 “怎么?有什么不对?”

 “没有什么?”小王妈避而不答“等婆婆好点再说。”

 听她这一说,蔼如也就懒得再问了。等小王妈和阿翠料理茶水,检点灯烛,掩门而去,东海初,已经冉冉而升了。

 但李婆婆卧室中,却仍如深夜。老年人畏风、畏光亮、畏喧耳的涛声;窗户密闭,还遮得厚厚的窗帘;即使是在白昼,如果不点灯,亦必是漆黑一片。

 此时的蔼如,孤灯独对,守着濒死而未险境的老母,那份凄凉忧惧的心情,是她从未经验过的。回想这几年的飘泊沦落,既未能积下一笔大大的头资,让母亲得以安享余年;又不能籍从良,觅个好好的归宿。抛头面,忍辱含垢,究竟是为了什么?

 这样想着,立刻便对眼前的生涯,起了无限的厌倦之感。可是“牌子”一不除,便一不能拒绝生张魏上门。想起刚才谈到暂时谢客,小王妈那种面有难,不以为然的表情,她不仅深感委屈,而且有些愤懑。

 只等母亲病好,得要好好作个计较,再不能这样子得过且过了!她在想,怎得有个识见高超而又可以肺腑相见的人,促膝深谈,为自己筹划出一条妥善的路子来。

 紧接在这个念头之后,脑中随即出现了洪钧的影子。一缕情丝漾,倏忽之间延伸蔡绕,将她一颗火热的心包得紧紧地,有着抑制不住的思慕;恨不得孤灯的另一面便坐着洪钧,即令不言,只默然相对,便是一种无可代替的安慰。

 然而这是空想!怅惘之余,觉得唯有用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,借纸笔片面倾诉那些不肯为他人道的话。

 这也是排愁遣闷的好法子。主意既定,回自己画室去取来纸笔;先到前看一看母亲,病势似乎又平伏了些,便越发放心,剔亮了灯,伸纸磨墨,咬着笔管想第一段。

 第一段构思很顺利,照例的问讯以外,便叙她母亲得病的情形,不提黄委员,更不提何百瑞,只说遭遇意外的拂逆,急怒攻心,因而中风。初步虽已险,却仍怕会有变化。接着提到洪老太太的伤寒,说她与洪钧的境遇相似,却故意不用“同病相怜”这句成语,只说由自己此时的心境,体会到洪老太太起病之初,洪钧的忧急痛苦,才知道他的不进京赴会试真是明智的决定。不然,亦一定因为心悬两地,文思窘涩而像吴大澄一样,虚此一行。

 由这里便转到洪钧的动向了。目的是劝驾,希望能早相晤。但话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为洪钧设想,烟台旧游之地,宾主相得,气候宜人,是读书用功,准备下科出人头地的好地方。

 再一种是从自己这方面着笔,直截了当地说:如今老母病重,前路茫茫,不知何以为计?自觉可与商议大事的,只有洪钧一个人。倘或堂上已占勿药,盼他早早回烟台。

 前一种说法太泛,后一种说法则又太切。蔼如握笔踌躇,反复考量,终于发觉,最好的说法,是将两者合而为一。

 这样的长信,又有许多事实,无限深情,要委婉地含蓄在内,在蔼如自是件煞费经营的事;而况还要照料病榻,所以断断续续一直到第二天才写完寄出。

 幸喜李婆婆大致是转危为安了。举家上下,还有张大夫,无不欣慰。话虽如此,张大夫还是千叮万嘱: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丝;中风全靠调养看护,越周到越细心越好。因此,蔼如丝毫不敢疏忽。这样半个月下来,李婆婆已能够开口说话,模模糊糊地大致可晓。左半身虽无知觉,右手右足,总算可以动弹,而蔼如却快累得病倒了。

 “小姐!”小王妈不能不提醒她了“你自己要当心;照照镜子看!”

 揽镜自顾,蔼如吓一跳!镜中是自己的影子吗?她忍不住惊疑,脸色黄黄地,两颊和眼眶都凹了下去,双没有血,头发缺少光泽。似乎只有一双黑眼珠和一副白牙齿没有变化;可是相形之下,黑的太黑,白的太白,反而显得有些怕人。

 虽知忧能伤人,而。瞧淳一至于此,蔼如也不免心惊跳。可是有什么法子能长保光呢?“吃不下,睡不好!”她叹口气:“唉!”

 “小姐,我有个念头,转了好几天了。我先说出来,你看行不行?不行,我们再商量。”

 “你说!”

 “我在想,养病要静。现在客人是少得多了,不过三天两头还有人来打茶围,婆婆在上听见了,难免心,再说——”小王妈言又止,却瞪着蔼如看,希望她能意会。

 “怎么不说下去?”

 看她确是茫然,一点都摸不到自己的意思,小王妈觉得非直说不可了“婆婆在这里养病,就不能摆酒。”她说“支撑一个门户不容易,总不能靠当当过日子!”

 这一下,蔼如恍然大悟;连母亲得病的那晚上,提到谢客,小王妈何以在词之间,表示不对,亦都明白了。想想也难怪她,母亲一倒下来,她就是望海阁的当家人。开门七件事,上下十口人,加上母亲的医药费用,这笔开支不轻;让小王妈一个人去张罗,负担是太沉重了些。

 于是蔼如省悟到自己的责任,沉着心神,细想了一会说道:“把我娘放钱的箱子打开来!”

 “不用开箱子!没有现钱,我知道。”小王妈说:“当当过日子的话,是说说的。这一阵子的开销,都是我垫着。我不是怕婆婆跟小姐少我的钱,我是想着将来的日子。小姐,我还有几句话想说,就怕你不爱听。”

 “你说好了!我们母女又没有拿你当外人。”

 “原是这样,我才不能不着急。小姐,吃到这碗饭,没有什么好名声的!不图名,就图利;图利也不是容易的事。趁风头上,眼明心快,多捞几个;风头没有几年,错过了就没有了!不比洪三爷那样,今科不中,还有下科!”

 语气未完,而意思是容易明白的。朱颜一逝,白发渐生;填巷华驺,风云散。到那时纵使降格,无人相求;只怕想过茶淡饭的日子亦不可得。

 “当然我也不是说,眼前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。婆婆买了金子,买了田,我都知道。不过,那是下半辈子的依靠。如果眼前有大把银子好进账,倒说就要吃老本了,那么,将来怎么办?”

 “这也是一时不得已。过些日子,当然还是照样,该怎么就怎么。”

 显然的,蔼如已经为她说动,有了让步的意思。但对利害得失看得清楚些的小王妈,却不以为就此可以住口。相反地,她觉得难得有畅所言的时候,既然已经说出口了,不如索说它个痛快,说它个透彻。

 因此,她立刻接口:“话是不错!不过小姐要替客人想一想。花街柳巷走一走的大爷们,有几个是专心一志的;望海阁不行,会到别家去。再要拿他们拉回来,就吃力了!好比火热的灶,得冷冷清清,再要烧热了它,不是一时三刻的事。”

 蔼如默然。摸着自己的脸在想,这副憔怀的模样,会有几人相怜?也许会有客人在心里想:这样子也算以事人?未免太不自量了!

 小王妈自然不会猜到她的心事,只觉得她的意思更加活动了!打铁趁热,再结结实实说上两句,必可使她回心转意。而最关她心境的,是洪钧,就从他身上想话来劝她。

 “小姐的心事,我也猜得到,一片心都在洪三爷身上。洪三爷感恩图报,一定也会对得起小姐。不过,洪三爷的境况,也是看得出来的,将来只怕还要靠小姐帮忙。如果手里没有力量,拿什么帮他的忙?”

 这两句话很厉害,说服的力量,超过她自己的想象——蔼如在这一瞬间,想法完全改变了!“洪三爷的情形,既然你知道,也不必瞒你。他对不对得起我,是另外一回事;我总觉得做人做事要全始全终。既然答应帮他忙,就得帮到底。这话,你暂时不必跟我娘说。我们谈眼前。”蔼如想了一会问“养病要找地方。哪里?”

 “只要去找,总有的。”

 “要近才好。”

 “当然。近了才好照应。”

 “那,”蔼如断然决然地作了决定“你去找房子,我找机会跟我娘去说。”

 房子找妥当了,又找了个很妥当的中年仆妇,专负照料病人之责。然后,蔼如看李婆婆精神较好的时候,在病榻前面,握着母亲的手,谈迁居养疴的事。

 “张大夫的意思,说娘最好换个地方养病,才好得快!”

 “在什么地方?”李婆婆口齿不便,五个字的一句话,费了好大的劲才说出来。

 “就在后面街上,近得很。”蔼如答说“早晚我来看娘,几步路就走到了。”

 其实李婆婆自己也有迁移的意思。她心里很明白,望海阁不宜病人居住,住了病人就不宜再作飞觞醉月之地。只是她割舍不下女儿;如今听蔼如的话,恰好说中她的心事,因而欣然允诺。

 “那好!挑日子就搬。”她在枕上微侧着脸,瞟着脚的箱箱问说:“这几个箱子呢?”

 那是母亲这几年的积聚。蔼如只知道是细软,却不知其详,也不愿去问。所以很快地答道:“自然一起搬去。”

 “不!”李婆婆在枕上摆头“还是放在这里,比较妥当。”

 “这也好!照旧放着,一切不动,连都不必撤,等娘好了,还搬回来住。”

 李婆婆对这样处置,极其满意。伸出枯瘦的手,在枕下摸索。蔼如代劳,探手枕下,一摸便摸到了一串钥匙。

 “可是要这个?”

 “嗯!”李婆婆说“你仔细收好了!”

 “还是娘自己带着。等要取什么,我再跟娘来要钥匙。”

 蔼如曲体亲心,不让老年人在心里有一点疙瘩。因此,易地养菏这件事,非常顺利,上午动手,下午便已一切妥贴。李婆婆的新居闹中取静,清幽凉爽,连蔼如都有些恋恋地,舍不得走了。

 “小姐,回那面去吧!”小王妈背着李婆婆,扯一扯她的衣襟,悄悄说道:“还有好些事要商量呢!”

 蔼如微微颔首,到李婆婆前又说了一会闲话,然后起身说道:“娘,我走了!明天再来看你。”

 “你走吧!”

 说是这样说,老眼中却有凄惶之;蔼如忽然心酸,改口说道:“我晚上来!”

 回到望海阁,小王妈真的有好多事跟蔼如谈。她已经看出来,蔼如是为她说动了,因而雄心大起,打算着重整旗鼓,好好干上一番。

 “有件事,以前我跟婆婆也谈过,”小王妈很谨慎地说:“我怕小姐有时候忙不过来,最好能有个人替替手脚。”

 “你的意思是?”蔼如迟疑地“莫非——”

 见她这样疑惧畏忌的表情,小王妈倒有些气馁了。但多少天的打算,一旦舍弃,不独自己对自己代不过去,对他人也难以代,所以毕竟还是鼓起勇气,说了出来。

 “我想替小姐找个帮手。这有几层好处,第一,帮小姐的手脚。忙不过来,或者懒得应酬,便都可以推托给人家。第二,支持一个门户不容易,如今婆婆又有病痛,更多一份花费。找个人来一起做,可以分担开销。第三,”小王妈神秘地笑一笑“到那得没法子的时候,至少还有块‘挡箭牌’。”

 最后一句话,直打入蔼如的心坎,脸上不由得便显出很有兴趣的样子。细看一看小王妈的脸色,知道她还有话,便点点头说:“你说下去!好像你已经有了一个人在手里似地。”

 受此鼓励,小王妈便起劲了“也不敢说,已经捏在手里。不过机会很巧,眼前倒是有个很好的人。”她问“要不要先带给小姐来看看?”

 “你先说说,是怎么个样子。”

 “瓜子脸,身材不高,不过长得很苗条。一头头发可真好,墨黑、雪亮,长到膝弯上。”

 “这么长的头发倒少见。”

 “这不好说瞎话的,小姐一看就知道了。”

 “我倒要看看。”蔼如问道:“今年几岁?”

 “年纪稍微大一点,今年二十八。”小王妈赶紧又说“看上去最多只有二十四。”

 蔼如有些好笑,故意逗着她说:“就像你一样,看上去最多三十。”

 小王妈有些窘“小姐别拿我耍了。”她说“真的,就是年纪大一点,此外都好,派头好,谈吐好,手段好!真正一等一的人材。”

 “还有呢?姓甚名谁,何方人氏?我一概都还不知。”

 “姓尤,小名阿霞,是常人。”

 “那不是你的小同乡吗?”

 “就因为是小同乡,才有机会结识。”

 “如果中意了,怎么办?”

 这是最要紧的一问,也是小王妈最难回答的一问。因为从李婆婆一病,她看出自己今后在望海阁的地位,必非昔比;虽无取而代之的可能,至少是个往上窜的机会。蔼如当然无法控制,不妨借望海阁另外培养一两个人在那里。等蔼如从良,自己不就现成接收望海阁,成了老鸨别称的所谓“本家”

 但做本家要有做本家的实力。阿霞的母亲开口要借五千银子,个人的力量,实在有所不及。可是又不愿让李婆婆或者蔼如做本家;如何让她们母女出钱,而使得阿霞只听自己的话,就得好好动一番脑筋了。

 “小姐知道我的,力量有限。说实话,我倒也想过,将来小姐有了好人家,不管是嫁洪三爷还是哪位有福气的姑爷,我这个年纪,总不能跟过去当‘陪房’。阿培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成器,我不能不为下半辈子作个打算。”

 她的话说得很在情理上,蔼如更觉得应该帮她成这件事。想了一会说道:“我跟我娘去说,或者田地,或者细软,找户头变现借给你。不过你得先想个法子,怎么能让我看一看人才好。”

 “那容易。”

 小王妈作了安排,特意带阿霞到玉皇庙去烧香;约定了时间,蔼如带着阿翠到那里去闲逛,便好暗中偷相那未来的女伴。

 刚要出门,潘司事突然来访。这是蔼如最的一位客人,因为只要他来,就必能得到洪钧的消息,或者是书函,或者是口信,次次不落空,这一次也不例外。

 “前天苏州有人来,说洪三爷快要来了。”

 “什么时候?”

 问到重来的确实期,潘司事就无以为答了。因为他只是听得一言半语,说洪老太大病已痊愈,洪钧复应潘苇如之聘一事,可望实现。知道蔼如必定乐闻这一消息,顺路经过望海阁,特地相访告知。

 这样热心,越使蔼如心感,也越发不能不殷勤接待,陪着很聊了一阵。等潘司事兴尽告辞,方始携带着阿翠,匆匆赶到玉皇庙,偷偷儿看到了阿霞。

 小王妈所言不虚。蔼如甚至觉得她形容阿霞之美,还未搔着处。如说世上天生有一种以事人,那婉转娇柔的体态风貌,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要受男子保护爱惜的妇人,那便是阿霞了。

 然而,蔼如此行的主要用意,是要亲眼看一看,阿霞可是善类?此刻为阿霞的所眩,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。因而悄悄问阿翠说:“你看她这个人怎么样?”

 阿翠也有些说不上来,双眼一瞟一瞟地看了好一会才回答:“有点可怜兮兮的样子。”

 这话出人意料,仔细看一看,又觉得阿翠的看法,似浅而深,说得很玄,实在很妙。

 她是怕招来一个女伴,带来一身青楼习气,惹出许多闲是闲非,搅得望海阁上下不宁。看阿霞楚楚可怜的神情,必然谨慎安份,可以成为闺中良伴,更觉满意。

 事情谈得很有眉目了。只要筹两千银子,小王妈的愿望,便可实现。她自己有一千,托蔼如出面,向银号借一千便都有了。

 “谢谢小姐!”小王妈又迟疑地说:“还有件事,要跟小姐商量,请小姐跟婆婆说一说。”

 看她的神情,便知是个难题;蔼如不敢先作承诺,只说:“且说来看!”

 “我在想,是不是可以把婆婆的房间腾出来…”

 “不行!”蔼如不待她说完就断然拒绝“决不行!”

 “是。”小王妈也很见机,急忙赔笑说道:“原是商量,我也知道不妥。这不必去谈它了。”

 “对!”蔼如接口说道:“倒是有件事要谈;阿霞只是单身一个人进来?”

 “是的,”小王妈答道“我借她两千银子,扣下四百两花在她身上,一千五百两给她娘,从此一刀两断。”

 “是亲娘吗?”

 “亲娘是断不了的。”

 蔼如明白了,小王妈是花两千银子买一个鸨母做。论她的本决不坏,不过天下的鸨母跟天下的乌鸦一样,不同的是乌鸦黑在身上,鸨母黑在心里。阿霞成了苏帮堂子里的“讨人”处处受制,不知何才得出头?恻隐之念一动,她觉得从此时开始,就应该为阿霞说话。

 于是她问:“你说是借阿霞两千银子,总有个还清的限期吧?”

 “那个限期怎么好定?”

 “照这样说,一辈子还不清,她就苦一辈子?”

 小王妈脸一红“那也不致于。”她说“我看三、五年总也可以了。如果她命好,遇着个好客人,有心拔她出火坑,也是很容易的事。”

 “只要你不是万儿八千的狮子大开口,吓得人不敢沾手,当然就容易。”

 “小姐,你看我是不是这样的人?”

 有此一语,蔼如暗暗为阿霞庆幸。转念又想,这样的话最好不说,既已出口,就索说得实在些,即令伤了小王妈的感情,至少对阿霞有好处,才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心。

 “我也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,不过这件事没有我,你做不成功,所以我对阿霞也有责任。前世作孽,今生落得这个地步;我要修修来世,今生再不能作孽了。”

 这几句话说得很重,小王妈的脸色大变;却非温怒,而是凛然心惊。

 “我不会作孽!”她说“我也不会害小姐作孽!”

 画押付银,一切皆妥,阿霞便正式归入小王妈的掌握。这也是她跟蔼如正式见面,少不得要叙个礼,照勾栏中的规矩,也是“先进门为大”应该管蔼如叫“姊姊”可是蔼如不愿依从俗套,主张彼此以名字相称;同时替阿霞改名为“霞初”——本来是取唐诗“云霞出海曙”的意思,名为“霞曙”因为曙字念起来有些拗口,所以改做“霞初”

 “你呢?”蔼如问小王妈“你们怎么称呼?”

 “我们早已说好了,她叫我阿姨,我叫她阿霞。”小王妈又指着蔼如对霞初说“年纪是你大几岁,不过真要跟小姐学学。人好不必说,一肚子的才情;要写就写,要画就画!哪里去找?”

 “是。”霞初笑道“我看得出来。”

 蔼如不喜欢人家随口敷衍,便盯着问了一句: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”

 “刚才中人在笔据上写了个白字,蔼如姊姊指了出来,那中人不是很不好意思吗?还有那个笔筒里大大小小的笔,不是会写字的人,要那许多笔做什么?其实这些都不相干,只看蔼如姊姊脸上,没有一肚子的墨水,哪里来的一脸秀气?”

 这娓娓言来的一篇话,说得蔼如心说诚服,赏不已,只是有一点“我说过,大家名字相称。”她诘责地说“你怎么还是左一个姊姊,右一个姊姊?”

 “提名道姓的,我不惯。”霞初慢慢地,赔着笑说。

 那婉转娇柔的神态,在蔼如真是无奈其何,只好叹口气:“随你吧!爱叫什么叫什么!”

 不过两天的功夫,霞初在望海阁就仿佛已经深蒂固了。蔼如尤其跟她投缘,第一天就谈到深夜,亲自送她回楼下的房间。第二天亦复如此。第三天夜里疾风暴雨,蔼如怕她胆小,索留她同榻谈心。

 提起身世,霞初的眼神就迟滞了。她说她是上海城里人,本姓尤,咸丰三年“小刀会”作,一家人只逃出兄妹两个来。哥哥不成材,虽在流离之中,依然鸦片、好赌;在常,五十两银子将她卖人青楼,那年她十六岁。

 以后,随着战局的转移,到过镇江、扬州、安庆,最后又回到上海。六七年工夫,被转卖过四次。

 “在上海倒还不错。‘夷场’上的市面很好,捧场的客人很多,那两年我替我娘总挣了万把银子。可是,”霞初黯然摇首:“没有用!”

 “怎么叫‘没有用’?”

 原来霞初最后的一个、也就是跟小王妈打交道那个假母姓张,本是“三姑六婆”中的道始出身,只为不守清规,引良家妇女与人苟合,被告到当官,吃过官司。刑出狱,做了鸨儿,养着个汉子,外号“花面狼”就是霞初叫做“表叔”的那人。

 这“花面狼”不务正业,极其下。霞初所挣的钱,一大半为他送了在骰子骨牌上。有一次跟巡捕房的几个“包打听”赌牌九,在牌上动了手脚,当场“人赃俱获”;他的人缘极坏,抓进捕房,被拷打得死去活来,最后是写了一张“伏辩”自承诈赌骗了人五千银子,约期三月归还。

 “慢点,”蔼如打断她的话说“上海夷场上,巡捕房的‘包打听’,无恶不作,我也听说过。不过俗语说得是,‘不怕讨债的凶,只怕欠债的穷’。‘花面狼’哪里拿得出五千银子,伏辩不是白写?”

 “原是看准了货源的,知道我的客人很多,这五千银子自然着落在我身上。可是,进账再好,三个月也不到这笔大数目。当时正好有个姓倪的倪二少,要替我赎身,‘花面狼’便出主意;叫我敲二少的竹杠。倪二少是真喜欢我,说五千银子就是五干银子;‘花面狼’悔得要死,道是早知如此,跟他要一万,不也照样到手了?”

 “人心不足,都是这样的”蔼如问道:“你既然做了倪家的姨太太,怎么倒又跟了他们呢?莫非倪家容不下你?”

 “哪里,恰恰相反。”霞初切齿说道:“都是‘花面狼’作的恶。我到倪家去以前,他们悄悄跟我说了个‘氵忽浴’的法子——”

 “你说的什么?”蔼如问道:“什么‘玉’?”

 蔼如不懂上海话。上海人叫洗澡为氵忽浴,而在长三堂子里,另有一解——姑娘欠了一身的债,无以为计;找个冤大头下一番虚情假义的功夫,因而论到嫁娶,以替她还清债务为条件。及至从良,又复下堂求去,依然故我,但一身债务却是干净了,犹如身肮脏,洗了个澡一样,所以称为“氵忽浴”

 听完霞初的解释,蔼如问道:“既是人家的人了,也不能随你的高兴,要下堂就下堂啊?”

 “所以要有法子。”霞初答道:“他们教我的法子是,一两个月之后有意挑剔吵架,越吵越凶,吵得他家六神不安,唯恐我不肯走。说不定还要另外送一笔钱,就好比凶神恶煞进了门,不烧银锭是不会走路的。”

 “那么你呢?照他们的话做了?”

 “蔼如姊姊,你看我做得出来吗?”

 蔼如歉厌地笑道:“当然做不出来。”

 “人心都是做的,上上下下待我都不错,我怎么好意思无事生非?这样过了四五个月,有一天‘花面狼’上门,愁眉苦脸地说我娘病得快死了,只想临终见我一面,不然死不瞑目。我还没开口,倪二少倒先答应了,说是‘你就去一趟。也可怜,带二十两银子去!’”

 听到这里,蔼如开始有些紧张了。显然的,霞初能嫁倪二,除了名份以外,从哪一点来看,都是可令北里姊妹羡慕的一个好归宿。而如今依然飘泊,可知中间必定发生了意外的变化。这个意外的变化又可想而知的,必然起自“花面狼”这样想着不由得失声说道:“你不能跟他走!”

 “我哪里愿意跟他走?”霞初无限委屈地说:“蔼如姊姊,你要体谅我的苦衷!天底下就偏有那种差,不巧凑在一起,成一个不能不听摆布的僵局。当时我还没有开口,我们那位又补了一句:‘既是最后一面,你不能不去。见了这一面,一了百了。否则倒像是亏欠了人家什么似的,心里嘀嘀咕咕地不舒服,何苦?’一听这话,把我的心扭过来了。当时带了些银子在身上,坐顶小轿,由‘花面狼’带路到了他家。一进门就让捂住了嘴,埋伏在那里的三四个人,七手八脚地把我上了停在后门口的车子,从此就没有回过倪家。”

 蔼如大惊“原来你是这样子‘氵忽’的‘浴’!”她说“那不成了背夫潜逃了吗?”

 霞初不答,愁容面地看着蔼如,似乎还有许多冤苦,不知从何而诉。

 “后来呢?”蔼如定定神问道:“就一直往北边走?”

 “南边不能立足,自然只有往北边走。”

 “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?把你骗出来,是想再卖一次?”

 “可不是!不过高不成,低不就;或者有人看出来路不正,不敢搭手。这样一路飘到了山东,我受的苦——”霞初哽咽着说“就不能谈了!”即使不言,也可想而知。北道上的娼生涯,所谓“门前一阵骡车过,灰扬;哪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?行云行雨在何方,土坑;哪里有鸳鸯夜宿销金帐?”蔼如虽未身经,却曾见过,想起来都觉得窝囊,不道霞初这样的人,竟亦受此折磨,实在为她痛心。

 “总算还有救!”霞初突然将头昂了起来,声音中也显得很有生气“一到烟台,我就听说有蔼如姊姊你这样一个人,行快仗义,不像女之辈。我心里就在想,怎么得能结识这一位姊姊,也诉诉我的苦。居然天从人愿,就有阿姨托人来找,一见面就看中了我。蔼如姊姊,你这望海阁,在我看就真正是天堂了!”

 “你也说得太好了。”蔼如握着她的手说“我也很喜欢你!就跟你不投缘,也得帮你。不过,一旦出事,只怕我帮不了你的忙。”

 “怎么?”霞初吓得脸色都变了。

 “你先不要着急!”蔼如发觉自己的话说得过份,赶紧安慰她说:“好在地方隔得远,慢慢可以想办法。你先跟我说说,倪家是怎样的人家?”

 “倪家是乡绅,上代一直做官。不过那几年的家运不大好。他家大少爷是安徽的道台,带兵打长吃了败仗,拿‘印把子’都丢掉了。”

 “你的‘那位’呢?”

 “是个举人。”霞初答说“阔少爷出身,做不来什么正经事。不过,人倒是好的。”

 “看你对他还很有意思。”蔼如问道:“我来想个法子,看看能不能破镜重圆?”

 “不成功!”霞初连连摇手“蔼如姊姊,请你不必白费这个心。”

 “何以见得不成功?”

 “第一,人家未必再肯花几千银子;第二,我也没有这张脸,再回倪家。”

 “你自己不愿,可就没法了。”蔼如沉着,总觉得霞初对倪家没有个代,便是留着一个后患,想来想去不放心,便又问道:“‘花面狼’将你骗了出来,一走了之,倪家倒肯善罢干休?”

 “‘花面狼’是算计好了的。倪家大少爷是有罪的人,出不得头,谅他家不敢报官。”

 “到底报了没有呢?”

 “那就不知道了。”霞初答说“想来是没有,不然,早有了麻烦。”

 这话说得相当透彻,蔼如放心了。

 望海阁中,上上下下兴兴头头的日子,过了两个月,蔼如最初忧虑的事,终于不免。

 原来倪家老大因为兵败革职的处分,早在上年金陵克复,普降恩命之中开复。而且由于李鸿章的照应,成了江南官场中的红员。一朝扬眉吐气,少不得报复旧怨,偏偏霞初帜复张,声名远播,有倪家曾见过霞初的一个亲戚,识破了她的本来面目,回去一谈,倪家立即进了状子,不分青红皂白,连李婆婆母女一起告了在内。

 状子是进在倪家原籍的浙江嘉兴县。由于被告是在烟台,管辖以被告所属地方为准,所以由浙江桌司行文山东桌司,转饬福山县拘提被告到案审理。

 福山县知县名叫吴恩荣,倒是通情达理的好官。只是为人懦弱,驾驭不住属下,所以差役狐假虎威,往往拿着当令箭。一看被告是烟台的名,就更不肯轻易放过门了。

 于是,蔼如与霞初被捕到官,吃了许多苦,花了许多钱,另外赔上潘司事与马地保的奔走之劳,官司还是不能了结。蔼如虽准保,而霞初则官媒看管。

 果真到了官媒那里,就算入了地狱,先挨两天俄,再捱几顿打,白天尽拴在马桶旁边,晚上捆在门板上。受不得这等苦楚,便得拿钱来说话。

 这勒索来的是小钱;挣大钱要等结案。因为倪家已有表示,不想讨回这个逃妾,但打算追索身价银子。这一来就必定官媒价卖,明三暗七,如果霞初值五百两银子,吏役官媒便有二百五十两银子的好处。

 这是后话,眼前先须救霞初的急,花了五十两银于,买得三天的宽限。眼看日子已到,而霞初已有暗示,宁死不受辱,送到官媒那里,迟早会自己结果自己的性命。这不但蔼如着急,还有两个人亦是愁肠百结:一个是小王妈心疼投在霞初身上的银于;再有一个是潘司事,因为就在这奔走官司的一段日子里,他跟霞初已经打得火热了。

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,洪钧恰好到了烟台,得信赶到福山。他与吴恩荣有旧,以前在公事上帮过人家的忙,这就一切都好谈了。吴恩荣先将蔼如开;霞初则发保释。如果倪家不追,案子自然可以从轻发落,要追,亦不过赔个百把两银子的事。

 于是,蔼如、霞初与潘司事都移住到洪钧所下榻的天发客栈,静等结案。那里共是三间屋子,洪潘合住,蔼如与霞初相共,空出中间堂屋供起坐。

 等将行李安顿妥当,只见店伙领着一个穿蓝布大褂,戴红缨帽,一望而知是“跟官的”人进来;后面跟着一个汉,挑着两个食盒,原来是吴恩荣送的菜:一个火腿、栗子炖的一品锅,一只烧鸭子,四样点心。

 这是很有面子的事,洪钧一向讲究这些过节,所以很高兴地写了“敬领申谢”的回帖,重重地开发了赏钱,立刻便关照店伙摆桌子烫酒,说是正好为蔼如、霞初惊。

 话虽如此,仍是洪钧上座,潘司事居次,蔼如和霞初在主位相陪。灾难将,又有盛撰,这顿饭当然吃得非常惬意,然而蔼如却又不免感慨。

 “‘昨为阶下囚,今为座上客’,虽然不是吴大老爷请我们,叨三爷的光,吃他送的菜可也就是再梦想不到的事。就算世事如棋,这盘棋也变化得太离谱了!”

 “真是,三爷!”霞初迫不及待地接口“总算我命中有救,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?”她略略想一想,又说:“只有早晚一炉香,求天老爷保佑,三爷下科高中。”

 “言重,言重!这样说,倒叫我不安了。”

 “三爷,你这也是积功。‘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功五读书。’照我看,”蔼如笑道:“你就专门做这种好事好了!功都不必用了,到时候自然会中。”

 “哪有这样便宜的事!”洪钧也笑了。

 “三爷也不要这么说,因果报应是有的,‘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;若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’不然,世界上都是恶人,哪里有那么多好人!”说到最后一句,霞初的眼睛瞟向潘司事。

 潘司事恰好低头在喝酒,不知道她在看他;蔼如与洪钧却都看到了,相视一笑,蔼如更做了个鬼脸。

 这一下倒是让潘司事发现了,愕然相问:“什么事?这么好笑!”

 “你没有听见我们刚才在谈些什么?”蔼如反问一句。

 “听见了!你们在谈因果报应。这种事我不大相信,所以我喝我的酒,吃我的菜。这个一品锅真好,可惜烧鸭子冷了,不好吃!”说着,潘司事又夹了一大块肘子,送入口中。

 “潘老爷!”蔼如是正经规劝的神态:“你喜欢火腿、肘子炖,回烟台我好好做了请你,这时候不要只顾吃,听我劝你两句话。”

 “喔,”潘司事停着答道:“你请说!我在听。”

 “第一别只顾用口,也要用用眼睛;第二,不要不相信因果报应!要相信了,自然有好处。”

 潘司事困惑了。明知言外有意,却不知意何所指?愣了一会问道:“什么好处?”

 “那要问你自己,做了些什么好事?‘行得春风有夏雨’,到时候你自然知道。”

 “我,”潘司事摇摇头“我也不用去想。这件事玄得很!”

 “小潘,”洪钧问道:“我倒想请问你,你为什么不相信因果报应?”

 “我不相信鬼,也不相信神道,因果报应,渺茫得很!”

 “你这是一概抹煞。报应之说,或者渺茫,因果却不能不信。‘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’,是很合道理的事。”

 “对!”蔼如接口“如果不种,瓜也没得,豆也没得。”

 “这话说得好!”洪钧欣然举杯“值得浮一大白。”

 他们这样交谈,对霞初来说,未免稍微深奥了些。因为不十分听得懂,便为大家斟酒布菜。用薄饼包烧鸭子,加上葱酱,先敬洪钧,后敬潘司事;而夹饼的筷子已伸了过去,却又忽然缩回。

 这就怪了!蔼如忍不住问:“怎么回事?”

 “我怕潘老爷不爱吃。”

 “何以见得?”

 “刚才潘老爷不是说,烧鸭子冷了不好吃。”

 这一下,连潘司事都觉察到了。无意中一句不相干的话,她竟只字不遗地记着;而且如此小心地不敢拂意,这份深情就着实可感了。

 这样想着,情不自定睛看了霞初一眼。虽然她装作不见似地将眼风避了开去,但双颊朱霞微红,益显得皮肤又薄又白,仿佛透明似地。不由得便想:不知道她的颜色,较之蔼如又如何?

 于是他移转视线,落在蔼如脸上,立刻感觉到她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,就像燕赵悲歌慷慨之士,与江南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不能在一起相比一样。如果勉强要作个比较,只能就感想来分:蔼如可爱;霞初可亲。

 饭罢分两处喝茶,蔼如为了促使潘司事与霞初接近“移樽就教”到了东屋。由于洪钧表示过,有许多话要跟蔼如谈,潘司事当然不能在一旁惹厌,因而就自然而然地将他“撵”到了西屋。

 “潘老爷还没有娶亲,是不是?”蔼如向与她并坐在沿上的洪钧问。

 “你真喜欢管闲事。”洪钧笑道:“他亲是没有娶;不过,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。倪家说不定愿意重收覆水呢!”

 “那当然不谈,如果霞初能恢复自由之身,三爷,你看,潘老爷怎么样?”

 “什么怎么样?”

 “他愿意不愿意要霞初?”

 “哪有不愿之理。”洪钧想开句玩笑:连我都愿意要。但话到口边,忍住未说。

 “光是愿意也不行;要让霞初坐花轿。”

 “这也可以谈的。小潘是孤儿,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。如果堂上有老亲,事情就难办了。”

 听到最后一句话,勾起蔼如的心事;脸色不由得就像黄梅天气那样,好好的阳光,倏然尽敛,阴沉沉,大有雨意了。

 不过,她警觉得快,立即转脸站起,不让他发现她的神色不愉;而且一面倒茶,一面问道:“老太太想来已经康复?”

 “风瘫在上,带病延年而已!”洪钧紧接着问道:“你娘呢?昨天一到,我就想去看她的。小潘一来,知道了这场官司,就什么都顾不得了!”

 “我娘倒还好,能够起了。”蔼如又说:“亏得你来,如果这场官司料理不清楚,日子拖长了,我娘一定会知道,那时候就不知道会急出什么子来!”

 “我知道你的心境,不要烦。”洪钧抚着她的肩说“像我,今年上半年的日子也不知道怎么过的。到烦得不可开的时候,索抛开,拿样有趣的东西出来看看,日子也就过去了。”

 “喔,”蔼如转身问道:“什么有趣的东西?”

 “你不知道?”洪钧解开大襟的纽子,探手入怀,将朱红丝绳拴着的小玉兔拉了出来“喏,你看!”

 这一下使得蔼如有心满意足之感。“倒亏你!”她笑着说“还带着。”

 “还记着你的话呢,‘伴我蟾宫折桂’。可惜,折桂而不能折杏。”

 “急什么?三年一晃儿就过去了,包你是个探花郎。”

 他说“折杏”她就说“探花”洪钧真是从心底喜爱她的灵慧,却又偏要呕她:“莫非就不许我中状元?”

 “如果你中了状元,我在烟台各庙的菩萨面前,头都要磕到。不过,”蔼如抬眼看着他说:“我想你会中探花。”

 洪钧心中一动,莫非她也知道陈銮与李小红的故事,说这话是取瑟而歌?因而追问一句:“何以见得?”

 蔼如笑笑不答,只说:“你看看去,霞初他们怎么样?”

 霞初对潘司事以礼相待,有着许多周旋的形迹,因而使得潘司事也拘束了。

 当洪钧在窗下悄然窥望时,他们已谈过好些话了。洪钧所听到的,恰好是关于他与蔼如的议论。

 “也不知听蔼如多少遍提到洪三爷,今天总算让我见到了!”

 “你觉得他怎么样?”

 “那还有什么说的,郎才女貌!”霞初加重了语气说:“真正是天生的一对。”

 “喔!”潘司事放下茶杯,两臂靠在桌上,很关切,也很有兴味地问:“蔼如怎么说?有没有在你面前过什么口风?是不是要等洪三爷中了进士,才肯嫁他?”

 霞初不即回答,只咬着嘴,两眼一眨一眨地望着灯火,那副不知何以为答的神情,使得洪钧大为紧张,竖起耳朵连大气都不敢

 “我想她是说说的,到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”

 “说什么?”潘司事等于替窗外的人问了一句:“她不肯嫁他?”

 “那倒也没有说,不过,她要是说的真话,事情可有些麻烦。”霞初答说:“她说她不愿给人做小;又说洪三爷是有太太的。这两句话合在一起,潘老爷你想,不很麻烦吗?”

 “其实没有什么麻烦,洪太太最贤惠不过;蔼如果真肯嫁,除了名份上吃亏以外,别的都跟正室夫人一样。”

 “她要争的就是名份。”

 “那——”潘司事终于不能不同意她的看法,怅然地说:“那可真的麻烦了!”

 听到这里,洪钧心如麻,只觉得砖地上的寒气,自两足上升,冷到脊梁,站在那里心灰意懒,一步都动弹不得。

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,突然发觉有人在他身后拉衣服。情绪消沉的时候,最易受惊,身子一哆嗦,几乎开口发声。急急转身看时,却是蔼如,正在向他摇手,示意不要惊动窗内。

 洪钧当然无心再听窗内的絮语,悄悄走回原处;接踵而至的蔼如含笑问道:“他们一定谈得有趣!”

 “不见得。”洪钧摇摇头。

 蔼如诧异了“他们谈些什么?”她说“我以为你听他们谈得有趣,都舍不得走了呢!”

 洪钧不作声,走向前,一歪身倒了下去,叹口无声的气。这样子不能不令人起疑,蔼如很快地便跟了过去,摇摇他的身子。

 “怎么?”

 “这话该我问。你怎么了?闷闷不乐地。”

 “是,”洪钧掩饰着“累了!”

 “你自然是累了。不过,你这样子,跟累不累不生关系。”蔼如又摇他的身子“到底听他们说了些什么?”

 洪钧迟疑着,想不出话来回答——听到的不能说;能说的没有听到。

 在蔼如的炯炯双眸视之下,洪钧不能不答,而且不能撒谎——撒谎也无用,她会推测查证到谎言败,她如果再追问一句,就难为情了。

 无可奈何,只好这样答说:“我有心事,不过此刻不能跟你说。”

 “到什么时候才能说呢?”

 “也不是急的事,三个月、五个月,甚至一年半载再说也还不迟。”

 “这叫什么心事?”蔼如失笑了。

 “原就是——”

 “是什么?”

 洪钧本想说:“原就是杞忧”但话到口边,觉得“相忧”二字,不太贴切,因而顿住。既然蔼如追问,就实说也不妨;不过自己补充声明:“也不能说是杞忧。”

 “那么是远忧。”蔼如很快地接口“人无近虑,必有远忧。你此刻忧虑的是什么呢?”

 话锋轻轻一绕,又回到他原来就不愿透的心事上来了。“别来数月,真要刮目相看了。”他笑着说“你几时学得这么会说话?”

 蔼如知道他是借此闪避,如果他真的不愿吐心事,亦就不必勉强,笑笑换了个题目问:“动身之前怎么不先写封信来?”

 “也是心血来,说动身就动身,只怕人比信先到,又何必多此一举。”

 “这话我就不懂了,虽说如今海船方便,到底千里迢迢出一趟远门;而且一来了,起码也得过年才回去。怎么就能跟到舅舅家看姥姥似地,拉一条驴,跨上就走?”

 “驳得有理!不过我也有我的想法。还有两年多的功夫,何去何从,实在下不了决断。心想不如跟你来谈谈。想到即行,就这么来了。”

 来意如此,倒使得蔼如有些受宠若惊了!“你的前程是大事。”她说“问我,我可能替你出什么好主意?”

 “你也不一定要出主意,哪怕听听你的意思,亦有助于我拿主意。”洪钧接着便谈入正题:“这两年多的功夫,一方面要养家活口;一方面要为会试打算。我想有三个地方好住,就不知道哪一个最好。”

 “你说,哪三个?”蔼如加了一句:“第一个当然是苏州?”

 “这倒也不尽然。如果为了顾家方便,尤其是上慰亲心,当然以住家乡为宜。倘或为了会试,最好是住在京里。不过,”洪钧摇摇头:“‘长安居,大不易’!”

 “且不管容易还是难,你倒先说,住京里对会试有些什么好处?”

 “好处太多了。你听我一样一样告诉你。”

 洪钧说了两样好处,一是切磋,二是游。四方名士,集中京师;谈艺论文,不愁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友。而且中了进士,还要殿试;所谓“金殿策”不仅仅读书破万卷,还要怀天下事,才能作得出切中时弊的好策论。而要熟悉时务以及朝章典故,当然以住在京里为宜。

 谈到游,更非在京不可。冠盖京华,只要获得一两位名公钜卿的赏识,将来入闱、出仕就有好多便宜可占。“譬如说吧,”洪钧举例以明“殿试的大卷子,虽然也是弥封,连皇上事先都不知道姓名;可是卷子跟会试、乡试经过誊录的不一样,还是原来的笔迹。看惯了,一望而知是某人的,有心照应,不愁无处摸索。多少年来军机章京容易中鼎甲,就因为殿试的‘读卷官’往往是军机大臣,看惯了他们的笔迹的缘故。”

 “这两样好处,是住在什么地方都得不到的,三爷,”蔼如毅然决然地说:“倘或你真的要我拿主意,我赞成你到京里去。”

 “恐怕不那么大易。再说,”洪钧将她搂入怀中,轻轻说道:“我也舍不得远离一个人。”

 这句话像一样,甜到蔼如心里。脸一贴着洪钧的前,顿有从来未有的恬适之感,而且相信这一分感觉将延续于无穷。安身立命就定于此俄顷了。

 于是,万丈情丝倏地化作一片雄心“你舍不得我,就住在烟台好了!”她不自知地言在意先“住在烟台有一样别地方没有的好处,就是有一个最能知道你的心的人在这里!”

 “蔼如!”洪钧几乎是哽咽的声音“我,我决不负你!”

 “说这个干什么?”蔼如很快地踮起脚,将灼热的红凑上去,仿佛是阻住他不得开口似地。

 “这可真没有法子了!”潘司事走进门就摇头“霞初,你就睡这里吧!我——”

 是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的语气,霞初当然不忙追问,同时也没有心思去追问。因为有件更使她感兴趣的事盘踞在她心里。

 “灯还是黑的?”她问。

 “是啊。”

 “可有什么响动?”

 “你说什么响动?”潘司事楞头楞脑地问“结结实实的土炕,你以为是我们那里小户人家的竹,嘎吱嘎吱会响?”

 “啐!”霞初嫣然一笑“你这个人,真是!想到哪里去了?我是说,他们是不是在谈什么?”

 “就是谈什么,我也听不见。”潘司事打个呵欠“不要再去张望了!你睡这里我另外去找地方。”

 霞初实在想留他同室,让他睡炕,自己将就打个地铺。因为时近午夜,另找客栈未免麻烦,而且谈得正融洽的当儿,火辣辣地硬生生分开,心里也真不是味道。不过,她有一层最大的顾虑,是怕一说留他的话,潘司事心里或者会想:“毕竟是这样的出身,倒是毫不在乎!”为了不愿招他的轻视,所以一直不松口。此时留与不留,就必得有句很切实的话了。

 想是这样想,那层顾虑总是抛不开。待咬一咬牙,听其自便,却又于心不忍,左右为难之下,只出一个念头:好歹先留住他再说。

 于是她问:“潘老爷,你倦不倦?”

 “还好。”

 “那,那这样,”她用商量的语气说:“我们谈谈说说,谈它一夜的天,好不好?”

 这是个听起来近乎荒唐的建议,然而也是很新鲜的经验,潘司事愿意试一试,便欣然点头,表示同意。

 “想来你肚子也饿了,等我先来点东西吃。”霞初问道:“潘老爷,你喜欢不喜欢吃甜的?”

 潘司事不喜甜食,但答语却是“喜欢!”

 “好!我来做给你吃。”霞初很高兴地说:“我每天晚上要煮一小锅红枣莲子糯米粥。蔼如先不喜吃甜的,后来也吃上了瘾,每天临睡以前,一定要吃一碗。”

 于是,霞初从网篮里取出风炉、砂锅、煮粥的原料;潘司事帮着动手,生火扇风炉,递这个递那个,十分殷勤,倒像一对恩爱夫居家过日子的那种味道。

 两人一面煮粥,一面说话;潘司事笑道:“蔼如今天晚上大概不会来吃你的粥了。”

 “是啊!我也没有想到,今天晚上的粥是烧给你吃。”

 “便宜了我。”潘司事问道:“粥要煮多少时候?”

 “那可得好一会,你不能心急。”

 “我不急,我等你!”

 霞初心中一动,低着头想了好半天的心事,突然抬头问道:“潘老爷,我有句话问你,你看我这个人,到底怎么样?”

 “这就很难回答了。”

 “怎么呢?”霞初说道“你尽管实说,说我的坏处,我不会生气。”

 “正好相反!”潘司事使劲摇着头,显得他跟霞初谈话的态度是很认真的“我怕我说了你不相信,说我在敷衍。”

 “那你倒说说看。”

 “你,霞初,你除了苏州话说得不太地道以外,在我看,你是十全十美的一个美人。”

 每一字都说得很结实——结结实实地钉在霞初心头。然而她还是不能相信,只为从来没有听见过有人用这样的话称赞另一个人。

 “如今该我问你了。”他捉住她的手,轻轻拍着手背“你问我那句话有什么意思?”

 “哪句话?”

 “就是你问我,看你这个人怎么样那句话。”

 霞初看了他一眼,望着灯光沉;好久,自语似地说了一句:“你猜?”

 “我猜不出,还是你自己告诉我吧!”

 霞初还是沉着;突然间喊道:“不好,粥烧糊了!”说着匆匆奔了出去。

 潘司事也闻到了。因为粥中有红枣,烧糊了反有浓郁的香味,不由得被吸引了过去。

 “你,连你把粥烧糊了都是好的!”

 “啐!”霞初等他刚说得一句,便急急转身,拍着说:“吓我一大跳。”

 “对不起,对不起!”潘司事歉然地“我不是有意的。”

 “是我自己胆子小。这几年到处躲人,躲倪家见过的人躲债主,躲得我风吹草动就会疑神疑鬼。”霞初停了一下问:“你刚才说什么来着?”

 “我说你连把粥烧糊了都是好的。”

 “看你,说这种傻话!”霞初笑了,眼角有两滴晶莹的眼泪。

 “你不相信我的话?”

 “我相信。”霞初扭过险去,一面搅粥一面说:“要不然,怎么叫痴呢!”

 潘司事知道“痴”字下面有个字没有说出来。自己想想,不觉困惑!这就是痴情吗?再细想想,恍然有悟;怪不得红楼梦上贾宝玉说的话,那些老婆子说是听不懂。

 这样一想,对霞初的感觉顿时不同了。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,却又无法捉摸,只感觉有种冲动,想抱住霞初,好好亲上一回。

 “粥没煮好,你将就着吃吧!”霞初说“刮风了,吃碗热粥暖和暖和身子。”

 不但暖和身子,也暖到心头,潘司事觉得从未吃过这样香甜的粥。

 吃完粥,潘司事又帮着霞初收碗抹桌子,检点火烛。等一切都妥贴了,剪灯对坐,一面喝着茶一面重拾中断的话头。霞初问道:“潘老爷,你在烟台几年?”

 “三年多。”

 “蔼如说你一个人在这里,怎么不接家眷来?”

 “我是孤家寡人一个,接什么家眷?”

 “原来一个人,”霞初问道:“苏州总有亲人吧?”

 “最亲的,也不过堂房弟兄。本来倒有一个弟弟带在身边,前年夏天死掉了。”

 “那,那为什么不娶亲呢?”

 “这话就难说了!”潘司事摇摇头,显得很吃力地说:“第一,在关上混个小差使,不敢个家累在身上;第二,我也不愿意找个又又蠢,除了烧饭生孩子一无可取的老婆。至于我看得上的,人家又决不会嫁我。想想连口都不必开,开了口是自找烦恼。”

 霞初听得很仔细,从他最后一句话中,听出因由,随即问道:“想来你也曾看中过哪家的小姐?”

 “也不好算是小姐。”

 “总也不会是丫头!”彼此了,霞初说话就比较随便,自以为聪明地说:“我知道,大概是哪里的小孤孀。你不妨说说看。”

 “也不是什么小孤孀。”潘司事忽然有点不耐烦了“你不要再问了好不好?”

 越是如此,越使霞初好奇;料他不会峻拒,便顽皮地笑道:“问问怕啥!倒偏要做个讨厌人,打破砂锅问到底。”

 潘司事偏着头沉了好一会问道:“你一定想知道?”

 “是啊!”“那我就说,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。”说了这一句,他起身走了开去,仿佛怕看见她的脸色似地。

 霞初先当他指蔼如,这一躲避,恍然大悟,一颗心立即跳得很厉害了!怔怔地望着他的背影,忘掉应该答话。而在潘司事,这却是难堪的沉寂;明知开了口是自找烦恼,偏偏不能自制,所以心里不胜悔恨。

 “我是说着玩的!”他极力想抹掉这段不愉快的记忆。“我没有那么傻!”

 这句话,使得霞初暂时解消了必须有所表示的窘迫,微笑着站起身来,取出镜盒,准备卸妆。灯的位置摆得不对,镜中暗沉沉地全不分明,因而回头说道:“潘老爷,劳驾帮个忙,我看不见。”

 潘司事欣然应命,捧着灯站在霞初身后看她拔去簪子,解开发髻,披下来一头动人心魄的长发。

 看着镜中从容自如,旁若无人的霞初的神态,潘司事蓦地里省悟,心头涌起无比的自信——霞初已将他伺候妆台的差使,视作理所当然了!如果不是已作了付托终身的打算,如何能出以这样受之无愧的态度?

 于是,他放下了灯,一把将霞初抱了起来,面对面问道:“你嫁给我做老婆,好不好?”

 他的动作和言语,都嫌鲁莽了些;可是霞初并未受惊,只是有些困扰,仿佛他这话说得太早了一点,她还来不及准备答语。

 然而,终于还是很快地开了口,是以问为答:“你不嫌我的出身?”

 “这话问得多余。我不比洪三爷,我自己可以作自己的主。”

 “可惜我作不了自己的主。”霞初答说:“第一,官司没有了——”

 “官司不要紧。”

 “你听我说完。官司我也知道不要紧了。可是还有,倪家到底怎么样,还不知道。再说,我也还有债务。”

 这一番话是当头一,打得潘司事嗫嚅不知所答。只是倔强地说:“我想,总有办法的,一定有办法的。”

 霞初不答,只摸着他的脸,似笑非笑地,神情显得很暧昧。这样的态度倒使得潘司事着急了。

 “到底怎么样,你总该有句切切实实的话吧?”

 “你要我怎么说?”

 “如果,”潘司事很用心地说:“倪家不追,债务又能了结,那时候你怎么样?”

 “那时候,”霞初甜甜地笑道:“我不就要做潘太太了?”

 “真的?”

 “莫非还要我罚咒?”霞初嗔道:“你几时见我跟人说过假话?”

 “喔,喔,对不起,对不起!”潘司事赶紧赔着笑说“凡事太好了,就好像不大容易叫人相信。”说着,眼睛发直,然后突然放开手,往上一跳,再搂着霞初,吻个不住。

 “不要,不要!当心有人看见,什么样子?”

 “哪会有人看见;除非是洪三爷或者蔼如。”

 潘司事笑道:“今天真正是奇遇!洪三爷不要得意;明天我要把我们的事告诉了他,包管他要羡慕我!”

 一清早在廊下不期而遇。潘司事是从半夜起,笑容就没有消失过,而洪钧却不知他有大大的喜事,只当他在笑他,脸上讪讪地,倒有些不大得劲。

 “恭喜,恭喜!”潘司事拱手称贺“终于定情了。”他忍不住谈自己:“我也有好消息告诉你。”

 接下来,潘司事谈他的平生第一得意,也是最大得意之事。话说得既急且,而洪钧又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情倾听,因而直到听完,还不十分得清是怎么回事。

 “你是说,霞初答应跟你了?”

 “不是什么跟我,是嫁我!”

 “什么时候?”

 “那还早。”潘司事奇怪地问“我刚才不是说了吗,第一是倪家的纠葛要了清楚;第二是她的债务要了清楚。怎么你都没有听见?”

 洪钧无法回答他的话,只想到应该表示为他高兴,便即微笑称贺:“恭喜,恭喜!这倒真是奇遇。不过,”他由霞初想到蔼如,心往下一沉,口说道:“这一来,我的罪孽可更深重了!”

 何出此言?潘司事只当自己听错了,愕然相问:“什么罪孽深重?”

 洪钧这时才发觉自己说话欠检点;但既已失言,亦就不必隐瞒,想了想轻声说了句:“蔼如还是处子!”

 潘司事的腹笥有限,遽听不知所谓,思索了一会才明白什么叫“处子”;惊奇之下,不由得大声问道:

 “什么?还是黄花闺女!”

 “轻点、轻点!”洪钧着急地埋怨“你真是草包!这样大呼小叫做什么?”

 潘司事睁大双眼,楞了好一会才说:“你说得不错,真是奇遇!同时同地都碰到一起了。”

 “麻烦也都碰到一起了!”洪钧苦笑着答说。

 “三爷,你这不对,”潘司事的心境与洪钧迥然有别“这怎么好说是麻烦?天下世界,没有容易到手的好事,不然好事就太多,也不值钱了。我不晓得你说的麻烦是什么?不过,有一点我是晓得的,有麻烦最好找蔼如去商量。”

 这话对洪钧是一大鼓舞。想想也不错,蔼如不是会找麻烦的人,就有麻烦也是将来的事,如果眼前的奇遇福,轻轻放过,也太辜负蔼如的刻骨之情了。

 于是洪钧的神态,顿时不同。“今天不可不置酒相贺。”他问“你这会儿打算到哪里去?”

 “我想去打听打听官司。”

 “对!你就去吧,中午回来吃饭,我们再商量。”洪钧又特地嘱咐“回头见了蔼如,不要开玩笑!”

 潘司事答应着,兴匆匆地出门而去。等他的背影一消失,蔼如立即出现,不理洪钧,直奔霞初那里,进门便笑着叫:“潘太太、潘太太!”

 霞初正在梳头,听见她的脚步声,反手握着头发,扭转脸来,含笑目。一听她这样称呼,又得意、又惶恐,又有许多顾虑,深怕说错了话,于人于己都无好处,因而只是手足无措地坐在那里。

 “怎么?高兴得傻了!”蔼如拉张椅子坐在她旁边,手抚着她的膝盖说:“刚才我听潘老爷哗啦哗啦在那里说,劲道十足,就可以想见他的得意。太好了!我也替你高兴。”

 那样亲热恳切,就是同胞姊妹之间,也不过如此。霞初想到自从结识以来,蔼如相待的种种好处,尤其是遭遇了这场官司,她那回护唯恐不周的关切,就是同胞姊妹之间,也很难得。一时激动,无法自制,扑倒蔼如肩上,噎噎地哭了起来。

 室内蔼如、室外洪钧,俱各大惊。不过,蔼如很快地省悟,这是感激涕零;洪钧却狐疑不定,以为潘司事一厢情愿,借故婚,霞初受了委屈,才有此一哭。便即悄然移近窗下,要听她跟蔼如说些什么?

 “蔼如姊姊,”霞初哭声已经止住“我做错了一件事。”

 “怎么?”

 “这件事我应该先跟你商量。现在答应他了,只怕还不成功!”

 “我知道。好事多磨,难处是有的,我们一起来想法子。不过,我要先问你句话,”蔼如停了一会,方始接下去说:“你到底是真的喜欢他呢?还是急于想从良?”

 “两样都有。也想从良,也——”霞初笑一笑,不说下去了。

 窗外的洪钧,到此时方释狐疑。他替潘司事庆幸,也替他发愁;仿佛羡慕,又仿佛觉得潘司事不智。就这心头慌乱,自己都不辨究竟的当儿,一声幽叹,传到耳边,大吃一惊,急忙屏声息气,侧耳静听。

 因为叹息的是蔼如!“你倒好了!”她说“我可还不知道怎么样呢?”

 “洪三爷怎么说?”霞初用急促的声音问道:“总该有句话吧!”

 “能有什么话?他的难处我知道。”

 “蔼如姊姊!”霞初忽然停住了,好半天都没有声音,洪钧忍不住就隙中去偷看,只见霞初是异常为难的神色。

 “你说嘛!”蔼如催促着“有什么不能说的?”

 “有句话,我真不知道该说不该说?蔼如姊姊,你太委屈了。”霞初很吃力地说:“从出娘胎,我们女人一生就这一回,在这种地方!”

 “我自己情愿的——”

 “蔼如姊姊,”霞初急忙抢她的话,惶恐异常地说“我说错了!你千万不要生气。”

 “我怎么会生气,你也太多心了。你的话是好话,我当然知道。不过,一个人的心,哪怕再亲近的人,也不一定明白。我守了这么好几年,昨天一晚上就会守不住?不是的!我有我的想法,既然喜欢一个人,我就把我所有的都给他。将来是将来的事,眼前我心里总好过些了,不必常常自己在嘀咕,总好像欠了他一点什么似地。”

 “蔼如姊姊,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好心的人;好心一定有好报!这话断断乎不会错的。”

 听到这里,洪钧忽有自惭形秽之感,而更多的是自恨,恨清寒的家世,恨不能一举成名,恨早有室,恨目光不够锐利,看不透蔼如,最恨的是不知何以如此不能稍作克制,定情于这样一个全然与心境、身份不合的地方,实在太亵慢了蔼如。
  jINgcAIxs.Com
上章 状元娘子 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