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状元娘子 下章
第十三节
  殿试照例在四月廿一。前一天,礼部将在朝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大员,开列名单,奏请圈派读卷官——通称读卷大臣。因为殿试是皇帝临轩策士,亲自主考,所以实际阅卷的大臣,只能称为读卷官。

 读卷官定制八员。十三岁的皇帝,已在学习政事,秉承两宫大后的意旨,朱笔圈出文渊阁大学士倭仁、吏部尚书单懋谦、礼部尚书全庆、署礼部右侍郎鲍源深、工部左侍郎魁龄、右侍郎潘祖荫、内阁学士王祖培,以及本科会试四总裁之一的左副都御史继格,共四四汉八员读卷官。

 倭仁是驻防开封的蒙古旗人,上承汤斌、张伯行的余绪,是极其方正的道学先生,也是皇帝的师傅,听得传宣,即时退出皇帝读书所在的弘德殿,径赴南书房,这就等于入闱了。

 等读卷八大臣到齐,由倭仁主持,先拟策问的题目,就时政大端,归约成四个字的标题,共拟八个,用大白折子正楷写好,即时内奏事处呈递。不过一盏茶的功夫,便已发回,八题选四,圈出来的策题是:“圣学传心、去奢崇俭、练兵讲武、弼教明刑”

 于是,倭、单、全、鲍四人,各拟一道策问,每道两百字左右。开头和煞尾照例还有一段制式文字,由久充南书房翰林的潘祖荫执笔。诸事齐备,例由后辈的读卷大臣缮折,扣准字数,分开誊正,然后联合成折,密封进呈。

 原折发回时,不过午初时分。由于已经御览,便成了钦定的试题,所以黄纸固封,封缄之处,钤着御章,是朱文的“海涵育”四字。倭仁便亲自捧着,率领同官,出中左门到内阁大堂。都察院派来的监试御史,早已到达,彼此见过了礼,倭仁居中坐下,先有一番话说。

 “历来策问,都由内阁中书写好发刻。为防漏,必得严密监视。纵或如此,仍旧不免疏虞。抡才大典,不可不慎;今年我想改个章程,我们自己辛苦一点。如何?”

 这就是说,书写策问,不必假手内阁中书,由读卷大臣自己动手。坐在倭仁左手方的单懋谦,在顺序上应该代表同官发言。不过,他自己不愿任劳,亦不便强人所难,因而环视一周,用征求的语气问道:“哪位自告奋勇?”

 这当然是居末位的继格所义不容辞的事,他欠身答道:“只怕我的字太丑。”

 “有劳、有劳,不必过谦。”倭仁又转脸对工部左侍郎魁龄说:“逢到殿试之期,刻字匠总是来得最晚。时间局促,难免出错,挖版补正,麻烦多多。今番要请老兄严催!”

 “是!”魁龄起身答说:“遵中堂的吩咐。”

 魁龄兼着内务府大臣的差使。内务府有个“造办处”管的事很杂,养着各式各样的工匠,其中也有十来名刻字匠。一面传唤,一面催大兴、宛平两县,派出差役到琉璃厂去“抓”刻字匠来当差。两下一凑,很快地够了三十名的定额。

 这一来,就可以提早封门了。由护军统领监视,内阁的前后门都上了封条。大堂上倭仁坐镇,亲自看着继格写策题。写好一张,校对一张;接着照式刻版,刷印成题纸。印一张数一张,一共印了两百八十张。然后连版与印坏作废的余纸,一起收集到堂上,倭仁眼看着包封严固,钤上印章,确信题纸并无走漏,方始拱拱手,道声:“辛苦!”请大家休息。

 黎明时分,新进士陆续到达宫门。到得卯正,一群翎顶辉煌的王公亲贵,连翩而来,在中左门前站的站,坐的坐。坐在最前面的一位,头戴宝石顶,一支极大的双眼花翎,天青缎四开长袍,上罩一件黄马褂,约莫三十五六年纪,浓眉大眼,显得极其威武,正是皇帝的胞叔,行五的忄享亲王。要等他点了头,才开始点名。

 点一名,放一名。领了大卷子跨过高门槛的中左门,便是矗立于两丈高的殿基上,广十一间,高十一丈的太和殿,居“三大殿”之首,亦是皇帝的正衙,龙墀丹陛,气象宏伟。但洪钧却顾不得细细瞻仰,蹒跚举步,随众越过太和殿、中和殿,爬上三层石阶,数十级踏步,来到了殿试所在地的保和殿,已累得汗出如浆,气不止了。

 正当放下考具,由鸿胪寺官员在为他们排班时,读卷大臣已经朝服上殿。殿中东面设一列长桌,整整齐齐地摆着十张一束的题纸。倭仁规行矩步地走上前去,捧起所有的题纸,走到中间的黄案前面,朗然说道:“恭接钦命策题!”

 早站在黄案前的礼部尚书万青藜,随即双膝着地,双手高举,跪接了题纸,置于黄案正中。然后由鸿胪寺官员鸣赞,殿内殿外的王公大臣、执事官员以及二百七十多名新进士,一齐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。读卷大臣退回文华殿去休息;礼部官员开始散发题纸。

 洪钧接题到手,暂且放入卷袋。先将木板蒙布,下装活腿的考桌,在殿前廊上背风之处支了起来。笔墨稿纸一一摆齐,方始坐在黄藤考箱上,取出题纸来,默默念着:

 制曰:朕以冲龄,诞膺冥眷,寅绍丕基,荷列圣之贻谋,承两

 宫之训迪,兢兢业业,夙夜不敢怠忽。深维典学传心之要;

 去奢崇俭之方;练兵讲武之要;弼教明刑之用,冀与中外臣

 民,致上理于大同,臻郅岂之盛轨。兹值临轩发策,虚衷博

 采,广集嘉谟,尔多士其敬听朕命。

 念到这里,洪钧又惊又喜。策论会出些什么题目,他早就下过一番揣摩的功夫“典学传心”是前两科就有的,因为皇帝方在读书,这一科当然不会例外。京畿的捻子盐枭闹得很凶,统兵大员叠奉严旨,上紧剿灭,则“练兵讲武”自在意中。“弼教明刑”为讲求治理的根本,最近常有此类上谕,洪钧认为很可能有这样的题目,如今果然猜到了。唯一不曾猜到的一题是“去奢崇俭”不过他在潘祖荫的书斋中,看过一本专为两宫太后进讲而编纂的书,名为“治平宝鉴”其中特多历代贤君节用爱民的故事,用来发挥题义,一定允当贴切。

 这样一想,自觉已有七成把握;聚会神地往下看钦命的策题。眼中看,心中想,文思泉涌,处处逢源。但金殿对策,程式甚严,字数是有限制的,还须涵咏锻炼,由博而约,求其简。等有了草稿,更要细心检点,引用“圣训”要“抬头”若逢御名须“缺笔”——某一个字缺末笔不写。

 等将草稿检点妥当,不过正午刚过。洪钧吃下两块颁赐的,名为“克食”的洲点心,站起身来舒一舒筋骨,从卷袋中取出卷子来,开始誊卷——殿试卷子,用七层宣纸裱成,正反六折,除底面外,共计十页,称为十开;每一开高一尺四寸,宽三寸七分,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,所以叫做大卷子。

 卷子上是用银朱画好了直行的,每开十二行,每行二十四字。写大卷子的功力,就在每行由上到下二十四个字,排列得匀称圆整。不过这也有个取巧的方法,自己先照样画好直行的稿纸,拿草稿先誊一遍,然后比照着抄在大卷子上。洪钧在这上面已花了好几年的功夫,加以这天的一壶墨浆调得格外好,不浓不淡,下笔不滞不濡,写出字来,乌黑光亮,配上白庭朱丝栏,色彩鲜之至。

 殿试照例不给烛,不过夏至已过,白昼甚长。洪钧写完卷子,重新细看,只字不错,无须挖补,心中十分得意。于是欣欣然地了卷,背负着紫城的斜,回到会馆去想象金殿胪唱的滋味。

 读卷是在文华殿,殿上设西向的案桌八张。等读卷大臣席地坐定,收掌官开始分卷。依照卷先后次序,一份一份地分,周而复始,分至三十四次,还多五本,归前五名的读卷大臣看。

 卷子后面,已经标好了读卷大臣的姓氏。评定高下,有五种记号,第一等是圈;第二等是三角,称为尖;第三等是点;第四等是直线;第五等是叉。不过通常只用圈、尖、点三种记号。

 从卯初看起,大概至午初时分,每位读卷大臣都可以将本人分到的三十多本卷子看完。然后轮看他人所分得的卷子;一桌一桌地看,名为“转桌”七桌转完,大概总在第二天中午,然后共同商定“前十本”

 三鼎甲必出于前十本中,因此,这是极其慎重的一件事。有时各持己见,反复争辩,好久都不能定夺。但这天却很顺利,因为八个圈的只有一本,当然是第一;七个圈的也只有一本,便是第二;六个圈的有三本,依照读卷官的次序,全庆的一本为第三;潘祖荫的一本定为第四;王祖培的一本定为第五。后面的几本,关系较轻,就容易商量了。

 接下来是定二甲与三甲的名次。二甲“赐进士出身”;三甲“赐同进士出身”这一字之差,与能不能点为庶吉士,入翰林院“读书”有些关系。如果是三甲最后二三十名,可以断定绝无成翰林的希望。因此,倭仁对榜末的名次,格外认真。

 第二天一早,八位读卷官由倭仁领头,奉召到乾清宫东暖阁,进呈殿试前十本卷子,听候御裁。

 东暖阁的御位,安置的方向与正殿不同,是坐东朝西。御案前的地位有限,倭仁居前,依次跪下,到得潘祖荫已很局促,便走向御案北面,在倭仁左首并排而跪。等成双行跪好,一起行礼,然后只有倭仁起立,将前十本卷子呈上御案,仍旧跪回原处。

 “你们当考官的时候,弥封从第几名拆起?”小皇帝问。

 “向例从第六名拆起,第一名至第五名,俗称‘五经魁’,是留在最后拆。”

 “‘五经魁’正好对上‘三鼎甲’,咱们照样,也从第四名拆起好了。”小皇帝笑容面地说。

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,与“三鼎甲”一样,有个专称,名为“传胪”拆开弥封来看,是杭州的许有麟;第五名是苏州的吴宝恕;第六名是顺天府大兴县的王鹏寿;第七名是蒙古镶黄旗的锡珍;第八名是吴大澄;第九名宝廷;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孙慧基。

 接下来拆“三鼎甲”的弥封。写作俱佳,独得八圈的第一本,恰是李婆婆母女为之遍叩烟台庙宇,许下宏愿,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愿的洪钧。

 榜眼黄自元,湖南安化人;探花出在山西绛州府稷山县,名叫王文在。“三鼎甲”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,读卷大臣退出乾清宫,就近借南书房缮具名单,用黄匣进呈。小皇帝亲手用朱笔在“洪钧”的名字上标一个“元”字,正式确定了他的“天子门生”的身份。

 中左门外,新进士差不多都到齐了。除了因病不能起,事先具呈礼部请假的以外,谁也不敢,或者说是不愿放弃这个“听宣”的机会。

 事先已有一个不知来源的消息,悄悄的传布:前十本中,有三个苏州人。既然如此“三鼎甲”中苏州人至少会占一席,应是合理的推测。而这三个苏州人中,大家又都认为两吴必居其一——一吴是风头很健的吴大澄,另一吴是吴宝恕。他的祖父叫吴廷琛,嘉庆七年壬戌的会元,殿试又独占鳌头,几乎先陈继昌而三元及第。如果吴宝恕也点了元,祖孙继武,自是三吴盛事。不然,吴大澄中了探花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皆是第三,亦足成为科名中难得的佳话。

 因此,凡是苏常两府的新进士,此时都围着两吴谈笑,却从未有人推测,洪钧或许亦会在这三个人之中。吴宝恕已近中年,沉着谦虚,吴大澄却俨然有当仁不让,舍我其谁的模样。洪钧冷眼旁观,心里当然不是味道。

 因为如此,洪钧不免兴起赌气的念头,故意走向后面,远远地站在中左门的门楼角落中心。心里在想,如果不在前十名之列,不须引见,就大可不必在这里凑热闹,扭头就走,找个地方去野他一场,倒也痛快。

 正这样在打算着,只见前面人涌动,随即便有侍卫连连挥手,作止喧哗的弹之状。于是人群比较安静了,一个个翘首仰望,显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时候。

 果然,八员读卷官鱼贯出临。领头的倭仁,将手中捧着的一张纸片,高举遮面,也不知他念的是什么名字。只见前面的人纷纷后顾;这就可以猜想得到,状元,乃至榜眼、探花,决不是为人簇拥在前的吴大澄,否则无须向后面来寻觅。

 也就不过他这么转一个念头的功夫,倭仁和所有的读卷官,已经转身向后。两百多新进士,如鸟兽星散;散而复聚,必是找着名列前茅的同年在道贺。洪钧此时急于想知道新科状元是谁;却又不肯开口去打听,只四处张望,要看哪一堆的人多,便知端倪。

 “文卿兄,”突然有人失声而喊“你怎么在这里?”

 那人出现得太突兀,洪钧不由得吓一跳。正待定睛看时,又有人大喊:“新科状元在这里!新科状元在这里!”接着,便有洪钧的好些同年,直奔而来。

 “文卿!文卿!真亏你沉得住气;大魁天下,竟似没事人儿似地!走,走,别让皇上多等。”

 洪钧听得这话,像为人了筋似地,浑身索索发抖,竟有些站立不住。茫然莫辨,只仿佛记得跟他说话的人,是在礼部当差的一门远亲,却再也想不起名字。

 其实,又何能容他去想这些不相干的事?人头环绕,你一句、我一句除了“恭喜”二字以外,再听不清别的话。他所能感觉到的,只是身不由己地往前移动,一直进了内右门,望见巍峨的乾清宫,才蓦地里惊觉,自己中了状元,马上就要面对天颜了。

 这下才算是神魂守舍,定睛细看,除了吴大澄、吴宝恕以外,就只有一个落拓不羁的宝廷,曾在潘祖荫的“滂喜斋”中见过一次,此外都叫不出名字。

 “恭喜,恭喜!”吴大澄很热心地来招呼“文卿,你可真是扬眉吐气了!”

 “侥幸,侥幸!”洪钧抱拳作了个罗圈揖“实在惭愧之至!”然后向吴大澄低声说了句:“恕我眼拙。”

 “好!好!这位是——”吴大澄为他一一引见。

 “这不是叙客套的时候。”有个三品服的乾清门侍卫说:“回头别连祖宗三代都忘了!”

 话说得很鲁,然而是好意。从洪钧开始,都不响了;各人都低着头,默默地将自己的履历想了又想,以防引见之时,遗漏出错。

 不多一会,殿中出来一名太监,遥遥扬一扬手。那侍卫便说:“叫起了!上去吧。”

 于是侍卫带领,上了丹墀;交给引见带班的礼部尚书万青藜,导引入殿。十个人成一排跪,九叩的大礼既毕,万青藜依序报名,由洪钧引头,一个个朗然背诵履历。小皇帝始终不曾开口,不过一盏茶的功夫,便即“跪安”退出,而洪钧却已汗浃背了。

 出得宫会,洪钧在东华门外,遇见许多人。平罕见人面的亲友,这时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,都赶了来道喜照料。长元吴会馆值年的张司事,是国子监的一名典籍,比未入差胜一筹的从九品小官儿,平时在这些地方是没有人理睬的。此时却出人头地了,只见他高高举着一顶簇新的大帽子,上面衔水晶的素金顶,一面从人丛里往前挤,一面大声吆喝:“借光!借光!新科状元的吉服冠来了!”

 等他挤到前面,自有人帮着将洪钧原戴的、属于新贡士专用的三枝九叶朝冠取了下来,换戴张司事手中的状元吉服冠。接着,就该回会馆了。

 “车子备下了,请赶快上车吧。”张司事左手虚虚地拢着洪钧的背,右手前伸,作个驱散众人的姿势,而口中也还不止:“马上本省本府的前辈都会来道喜。应酬完了,得赶快去拜老师,从倭中堂起,都要拜到。执帖的长随、拜匣、红毡条,我都备下了;贽敬要看殿撰公的意思再办。”

 “费心,费心!”洪钧口道谢“一切都请老兄作主劳神。”

 张司事却真的劳了神,照应状元以外,还要照应吴宝恕与吴大澄。安排上车,出宣武门直到长元吴会馆。刚进街口,只听见爆竹大响,接连不断;人声喧哗,都在嚷着:“看状元、看状元!”

 听这一说,跨辕的张司事脸上像飞了金一样;回身将车帷使劲往上一掀,搭上车篷。洪钧眼前一亮,随即觉得眼花缭,看出去一片黑的人头,想作个笑容作为报答,却发觉嘴角发酸——这才意会到自己原不曾合过笑口,所以嘴角的肌被拉得酸了。

 车子到门,鼓乐大作,爆竹愈响。洪钧从车厢中跨下来,发现会馆大门,与一早出门时大不相同,张灯结彩以外,最触目的新贴一副红纸的楹联,五言对句:“禹门三,平地一声雷”

 “这副对联从道光十二年壬辰贴过以后,一直到今朝三十八年了!”张司事说。

 原来凡是会馆,若遇本地有新贡士大魁天下,照例都贴这样一副楹联。苏州的状元在洪钧之前,是道光十二年的吴钟骏,算起来相隔了三十八年,所以张司事有此说法。

 此时的洪钧,却没有功夫去细究他话中的道理,因为贺客已经济济一堂。除了人以外,更多是不相识的同乡。三年一度,青钱万选,独一无二的状元出在苏州,凡是乡,无不同沾殊荣,自然要来分享这一番热闹兴奋的欢乐。

 接着,一拨一拨的车马到门,苏常两府的达官,殷兆镛、庞钟璐、翁同(龠禾)都亲来致贺。还有潘苇如的一位“老太爷”——潘观保,年高德劭,居于乡长的地位,商量第二天金殿胪唱,顺天府尹送状元到会馆以后,即时开贺,定哪家饭庄子的席;邀哪家班子的戏;该请哪些人;出帖具名的是谁;分金如何分配?计议未定,只听会馆中侍应宾客的长班,高声唱道:“潘大人到!”

 不用说,该“大人”称呼而姓潘的,只有换了红顶子不多时候的潘祖荫,也就是新科状元的老师。所以洪钧急急忙忙赶了出去,从大门口将潘祖荫了进来。张司事已铺好了红毡条,准备洪钧大礼参拜。

 “不敢当,不敢当!”潘祖荫一定不肯受礼。

 “应该的,应该的!”同乡纷纷代劝,而潘祖荫执意不从,理由是他的胞叔潘观保在,不敢僭越。

 扰攘久久,洪钧到底还是跪了一跪。潘祖荫被人强捺在东面太师椅上受了礼,少不得有一番赞扬的话。

 “平心而论,文卿这本卷子,写作俱佳,如有神助;众论所归,绝无半点侥幸。”他说:“我是早就从字上看出来了,有人问我,我不肯说,说了就可能害了文卿了!”

 “是!老师栽培,真不知道怎么报答?”洪钧当然也要谦虚“其实,清卿的文章,比我高明。”

 “清卿也好,可惜长了些。”潘祖荫起身说道:“文卿该去拜一拜其他几位老师,我不多坐了。”

 “回头我去给太老师、老师、师母请安。”

 “不必,不必!有空就来,没有空明天再说。”潘祖荫放低了声音说:“倭中堂为人方正,你去的时候不要穿得太华丽。”

 “是!多谢老师关照。”

 因为潘祖荫有此叮嘱,所以洪钧特意换一身朴实无华的旧衣服去谒见倭仁。到门先送贽敬与红包,升堂以大礼参拜。倭仁受了礼,却不受他的贽敬;从袖子里将一个包着一百两银票的红包,亲手递还门生,说是:“我知道你境况不怎么好,无须有此。你收了回去吧!”

 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,若非倭仁的道学出了名,一定会令人疑心,是不是老师嫌贽敬菲薄,在发脾气?不过,谁知倭仁此举是出于体谅门生的厚意,洪钧仍然恳挚地一再请求“赏收”无奈师命不可违,只好在“长者赐,不敢辞”的道理之下,不安地收回红包。

 “你的老亲都在堂?”倭仁亲切地开始跟状元门生叙家常。

 “先父见背了;老母在堂。”

 “你们昆仲几位?”

 “四个。”洪钧答说“门生行三。”

 “想来早已娶亲了?”

 “是!”“世居苏州?”

 “门生原籍安徽歙县。先父手里迁到苏州的。”

 “苏州我也住过,财赋之区不免奢靡。当年汤文正的遗爱,如今不大看得见了。”

 一代理学名臣的汤斌,康熙初年当江苏巡抚,在苏州留下的遗爱甚多。洪钧不知倭仁指的是哪一点,无从置答,只好含含糊糊地答应着。

 “为人总要看重名教二字。尤其是读书人,如果连这两个字都可以不顾,则编氓之民,无父无君,岂不是不足怪了?”倭仁很起劲地说:“你如今独占鳌头,一言一行,为天下观瞻所系;更当敦品励行,作士林的表率。”

 “是!”洪钧站起身来,恭恭敬敬地答说:“老师的训诲,门生不敢忘记。”

 “你请坐!”倭仁的谈兴很好,问起洪钧平读些什么书,又大谈“朱陆异同”留客坐了个把钟头,方始端茶送客。

 门生拜老师,名为“软进硬出”——进门走边门,出门走正门。倭仁齿德俱尊,洪钧当然要辞谢,一再请老师留步。但倭仁为人真个方正,坚持礼不可废,命人开了中门,一直送到门外方罢。

 师弟俩揖让了好一会,直待倭仁回身入内,洪钧方始登车。照路程远近排定的顺序,去拜谒文祥。

 文祥是他会试的座师。不巧的是,两次登门,文祥都不在家。而这位隶属正红旗,出身洲八大世家之一瓜尔佳氏的军机大臣,是当朝除亲贵以外的第一重臣,所以洪钧非得去见一见这位老师不可。

 门生拜老师,照例亲自投帖;门上见是状元,礼数又自不同,不待通报,便自作主张将洪钧延入大厅。不多一会跑上房的听差,出来传话:“请洪老爷书房坐。”

 曲曲折折引入书斋,只见一位长髯老翁,身材不高,而一脸蔼然之气,正在廊上散步。抬头看到洪钧,脸上立刻浮起喜见佳子弟的那种笑容“恭喜,恭喜!”说着,加快脚步了上来。

 这就是文祥。洪钧看到他的那种欣的表情,心头充了温暖感激;顾不得要红毡条,便在青砖地上跪了下去,口中说道:“给老师请安!”

 “何必,何必!当不起大礼。”文祥亲手扶起他,执住他的手便不放了,一面牵着他进屋,一面说道:“承你枉驾两次,我都失了。我也很想找你谈谈,要跟你讨教。”

 “老师言重了!”

 “我不是假客气。你请坐!”文祥自己先坐了下来,顺手一拉,将洪钧拉得在他下首坐下,先问一句:“还有几处客要拜?”

 这是想留久坐之意,洪钧心想,如说还有七处要拜,等于表示急着想走,自是不妥。因而打个折扣说:“还有三四家。”

 “那还早。”文祥说道“你的殿试策论,我已请人抄来,细读过了,确非等闲。”

 “老师过奖。”

 “我听说你对西北舆地之学,很下过一番功夫。可有这话?”

 “是!”洪钧想了一下答说:“门生早年涉猎元史,自觉不明西北舆地,不知元朝源。所以曾发奋用功。只是资质愚鲁,一无成就可言。”

 “不必客气!这是一门绝学。你能有志于此,足见抱负不凡。”文祥换了个话题问:“你对洋务持何看法?”

 这一问,洪钧不敢随便回答。因为咸丰末年,英法联军内犯,文宗仓皇出狩,留下恭王在京办理抚局,其实就是文祥一手在主持。出入敌营,与洋人多方周旋,颇知“夷情”事定以后,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设置三口通商大臣,开办同文馆,亦都是出于他的细心策划。洪钧在东海关所了解的一些洋务,如果拿来唬那些不知天下之大的达官,绰绰有余;在文祥面前就显得不够了。是故他出言不能不慎重。

 略想一下,记起文祥当年论国势的奏折,便借题发挥:“记得老师论前几年的情势:‘发捻乘,心腹之害也;俄国壤地相接,有蚕食上国之志,肘腋之忧也。’如今心腹之害已除,肘腋之患将滋,居安思危,不可不早图之!”

 文祥频频点头,虽未有赞许之词,但神色间深有所思,见得对洪钧的见解,相当重视。

 “如果肘腋之患,演变为心腹之患;倒要请教,如何及早绸缪?”

 这是问到对付俄国的策略。以文祥主持洋务的地位,这一问既非论学,更非闲谈;而洪钧的意见,亦就很可能成为对俄策略的张本。这使得他惊喜地发现,一夕之间,已由布衣而参与庙堂大计,顿有顾盼自豪之感。但想起古人垂诫: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”亦不免戒慎恐惧,不敢率尔陈词。

 于是,他先应一声:“是!”然后凝神细想了片刻,徐徐答道:“汉初西域三十六国,大部分在今新疆。其东北为匈奴,西北为乌孙。乌孙地当伊犁河一带,不在三十六国之内。前汉书‘西域传’颜注:‘乌孙于西域诸戎,其口最异;今之胡人青眼赤须,状类弥猴者,本其种也。’所谓‘青眼赤须’,就是碧眼黄发。又史记:‘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中,其人皆深眼多须髯’,都是形容洋人的相貌。足见当时的乌孙,就是现在的俄国。国初称俄国为‘罗刹’,今称‘罗来’。门生疑心,或者即由‘乌孙’一名相沿而来,古音与今音不同,尚待细考。”

 “嗯,嗯!”文祥欣然接口“老弟台这一说,我倒想起来了,汉武谋断匈奴右臂,遣张骞三次出使西域,第三次结好乌孙。至宣帝时,乌孙果然助汉大破匈奴。看来‘以夷制夷’,自古皆然。”

 “是的。”洪钧本想自抒所见,话未出口,发觉不妥,又咽了回去。

 “怎么?”文祥已经看出来了,鼓励他说“尽说不妨。”

 “是!”洪钧考虑了一下,认为确是“尽说不妨”胆便大了“回老师的话,‘以夷制夷’须我能制制夷之夷,不然恐有反受其制之虞。汉宣帝本始三年,汉兵大发,五道并出;乌孙发骑兵五万,助汉大破匈奴,获‘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,乌孙皆自取所虏获’。由此以观,说乌孙趁火打劫可也。乌孙出兵,不过为图一己之利,初无助汉之心,是不可不辨!”

 文祥惊然动容“诚然,诚然!高论极是。‘须我能制制夷之夷’这句话,更当记取。”他谦诚的问道:“然则以老弟台看,计将安出?”

 由于文祥的态度,洪钧顿有感激知遇的心情,自觉应该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以为报答,所以不计一己看法的得失,很快地答道:“远近攻,古有明训。俄国虽与我接壤,亦应在远之列。因为用兵西陲,劳民伤财,自古所戒。门生的愚见,老师既已察俄国有‘蚕食上国之志’,则应付之道,唯有杜其蚕食的借口。中俄边境,犬牙相错,迄无明确的国界,此不特长其蚕食的借口,亦启其觊觎的野心。是故今对俄的要着,莫先于划清疆界。疆界清,争端息;纵有争端,亦不难明其是非,涉亦有凭借。”

 “高明、高明,真是‘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’!”文祥踌躇着说“极想留老弟台在这里便饭,从容请教。只是,”他忽然笑了“你的老师还有好几位,今天理当去道谢。如果强留,不但害你失礼,也叫别人骂我霸道,想一个人独占好门生。”

 这几句话中的师生情份,使得洪钧激动了,急急起身,又是一跪:“老师如此垂青,真叫门生不知何以为报了!”

 “请起、请起!等你‘释褐’以后,我再约你长谈。”说到这里,文祥转脸喊一声:“来啊!”廊下的听差,应声而进;文祥挥一挥手让他站在原处,自己上前去,轻声说了几句。然后又回到原处落座。

 “你去见了倭中堂没有?”

 “门生就是从倭老师那里来的。”

 “倭中堂是方正君子!学有本拟,真叫人佩服。不过,你总也知道,如今时异势迁,‘以忠信为甲胄,礼义为干橹’,是办不通的。”

 洪钧知道,倭仁是守旧派的领袖。前几年为设立同文馆一事,倭仁与恭王、文祥闹得势如水火。如今听文祥的话,对倭仁仍表推崇,只是在昧于大势这一点上,微致不,亦可说是不失温柔敦厚,益发钦佩文祥的为人。只是两位都是老师,他不便妄作雌黄,唯有微笑。

 “方今世变亟,国家最需通达中外的人才,方能振衰起敝,力图自强。如今有一种见解,以师法西人为,我最不敢恭维。天下之,莫于我不如人。师夷之长,使夷人不敢轻我,有何不可?”文祥停一下又说:“你如今独占鳌头,天下读书人都想步你的后尘,你就有领导士风的责任。盼你多讲有用之学,不仅为将来一己大用之计,亦所以振刷风气,关系不浅。勉之,勉之!”

 “是。”洪钧垂手肃立“门生必遵老师的训海。”

 “我不留你了,请吧。”

 “是。”洪钧抢上数步,打起帘子,让文祥先走。

 走到廊上,只见刚才奉召的那名听差,手里托一个朱漆圆盘,盘中放着一个红封套,看见主人送客,便侧身站在一边,将托盘往前一递。

 “你不许跟我客气,”文祥一只手抓住洪钧,一只手取起红封套,在他手里“我知道你境况不佳;在京里也没有阔亲戚照应。状元虽好,开销很大,我借你二百两银子,你将来放了考差再还我。”

 洪钧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,只觉眼眶一阵发热,赶紧低下头去。为了掩饰,不能不马上开口,轻轻说了句:“门生唯有竭尽驽骀;报国即所以报师。”

 “好一个‘报国即所以报师’!你本是‘天子门生’,报国、报君、报师原是一回事。”

 走遍九城,回到会馆已经入夜,厅上灯火辉煌,张司事已备下一桌酒席相贺,客人都在枵腹等候。

 “得罪,得罪!”洪钧连连拱手道歉,接着又推让首座,扰攘久久,方始坐定。他的左首是吴宝恕,右首是吴大澄,此外即依殿试的名次,依序而坐。

 席间当然以众星拱月的洪钧为酬酢的中心;最殷勤的亦可想而知,必是张司事。他很起劲地告诉洪钧说,明金殿传胪,顺天府府尹将状元送回会馆,随即开贺,定的隆福堂的席,约的“三庆徽班”的戏班子,请帖已经发出去了。

 “这是同乡京官公请,由潘星老具名。以前各科的鼎甲都要请到,真正文曲星都聚在一堂了!”张司事得意异常地说“除非我们长元吴会馆;哪个会馆都没有我们出的鼎甲多。”

 “侥幸,侥幸!”洪钧想起一件事,有些不安“刚才我在潘府上,没有见着星老。早知是星老出面发帖,无论如何要当面道个谢。”

 “星老”就是潘祖荫的二伯父,潘祖同的父亲潘曾莹。已无官位而寓在京的苏州同乡,就数他齿德最尊,所以由他具名出面。不过,他本人的心境并不好,因为杨鼎来居然亦在金殿胪唱之列,这口气实在有些咽不下。

 座中颇有人了解潘曾莹深居简出,即令洪钧请见,亦未必就能会面。不过,这些话说来煞风景,所以大多不答腔,只有吴大澄说了句:“星老情怀落寞,倒是不去打搅他的好。”

 得此一说,洪钧心里明白。由潘曾莹想到杨鼎来,由杨鼎来想到倭仁的话,心中深有警惕:将来要想在宦途上扶摇直上,一帆风顺,第一件要当心的事,就是不能落个品行不佳的批评。

 传胪是在天子正衙的太和殿。寅时刚过,天色微明,王公大臣,已经陆续到达,在本衙门朝房待命。殿上已陈设了全副卤簿,殿内东面设一张黄案,上置“金榜”礼部官员细心检点妥当,通知鸿胪寺的官员,可以排班就位了。

 首先是引新进士入殿。一榜二百七十二名,都在金水桥北。太和门外待命。入殿之前,分为两行,单数进昭德门,双数进贞度门,跪在丹墀后面——前面是铜制的品级山,自正一品至从九品,东西各两行,百官各依品级就位。唯有八员读卷官,不论品级,一律跪在品级山之前。

 及至皇帝御殿,三跪九叩,行礼已毕。新升的体仁阁大学士朱凤标,上殿直趋黄案,双手捧起金榜,走向丹墀,付跪受的礼部尚书万青藜。万青藜起立转身,将金榜放在预先陈设在那里的、铺着黄缎的小案上,然后连案举起,由左阶下丹墀,将榜案置于御道正中的龙亭中。

 于是,鸿胪寺官员高声慢唱:“传胪!”

 余音袅袅声中,礼部司官出班宣读谕旨: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一,策试天下贡士;第一甲赐进士及第;第二甲赐进士出身;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钦此!”

 接下来仍是鸿胪寺官员唱名——这就是所谓“传胪”首唱:“一甲一名洪钧!”末字未终,乐声大作。跪在后面的洪钧,随即起身,急步而趋,越过所有的品级山,跪在读卷官后面。榜眼、探花,亦复如此,唱名出班,跪在状元左右。到二甲、三甲就只唱一个总数,也无须出班,即在原地随众行礼。

 传胪大典,到此告一段落。但皇帝并不退朝,在宝座上遥望,目送“三鼎甲”由御道出正门。鼓乐前导,礼官捧榜“三鼎甲”后随,由御道正中出太和门、午门以及作为紫城正门的端门。再笔直往南,便是天安门、大清门——这五道宫正门,平时关闭,遇到太上皇、太后、皇帝皇后的大驾出入,方始开启。此外只有两种情形之下才会开启,一是大婚,八旗名媛,由大清门抬入,便成皇后;一是传胪,草庐寒士,能由大清门出来,必为鼎甲。

 出大清门折而往左,东安门前已挤得水不通,有的看榜,有的看状元,有的什么也不看,只为挤热闹。顺天府和宛平、大兴的差役挥舞着皮鞭,不断在吆喝,才能从人丛中开出一条路来,容礼部官员和“三鼎甲”通过。

 到得东安门前,差役更多,四下尽力拦阻,围成一大片空地。只见东面用芦席搭了一个彩棚,棚前陈列着长长的仪仗,簇新的红罗伞和高脚牌,牌上金字,写的是“钦赐状元及第”;榜眼、探花亦各有一块。洪钧来不及细看,只凭礼部官员的指引,先到东安门下行礼挂榜;然后在细吹细打的鼓乐声中,被人彩棚。

 棚中只有一张大桌,桌上置着金花醴酒,照例由光禄寺准备。顺天府府尹胡肇智含笑相待,一见“三鼎甲”先道声:“恭喜!”随即为他们簪上映耀眼的金花;递过酒来,宾主对饮过三杯,随即听得有条宏亮的嗓子,在外面大喊:“送状元回府!”

 胡肇智亲自引导洪钧出棚,只见“导子”已经摆好,前面是顺天府府尹的仪从,后面是“三鼎甲”的衔牌。榜眼和探花都只一块,状元却是一对“钦赐状元及第”一块以外,另一块是“授职修撰”

 到得此时,洪钧却有些胆怯了。衔牌之后,一并排三匹马,居中那匹,一纯白;马脖子下挂一个红绸鸾铃,不断地鼻踢蹄,昂首长嘶,显得很英俊,也很不安分。洪钧频年奔波,惯于舟车,唯独骑马的机会极少,此时心气浮动,更觉难于控驭。倘或上不得马,或者上了马骑不住,被马股颠了下来,岂非大大的笑话!

 但如状元不敢上马,笑话更甚;众目睽睽之下,唯有硬着头皮,袍上前。幸好马亻夫很得力,在他认蹬攀鞍时,处处扶持;而那匹白马由于马亻夫的抚慰,亦变得驯顺服贴,才让一个忐忑的心,平静下来。

 京官不许鸣炮喝道,前导的差役只用系着长绳的软鞭,一下一下往前击地面,在喧哗的人声中,发出极清脆的音响,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看“状元游街”

 九陌红尘,马蹄得得,从东安门折往王府井大街,出崇文门折而往西,经珠市口由宣武门大街到长元吴会馆,这一个大圈子兜完,已近午时。顺天府尹胡肇智,与榜眼黄自元、探花王文在,将状元送到,长揖而别,转往湖广会馆,送榜眼“回府”

 长元吴会馆冠盖云集,喜气洋洋,门鼓一遍一遍响,贺客一拨一拨到,清音“堂名”吹吹打打,接连不断。洪钧头昏眼花,只知道一个接一个地作揖,却很少知道贺客姓甚名谁。

 到得午正开席,自然是状元坐正中一席,四位陪客,亦是四位状元。第一位叫章鋆,浙江宁波人,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状元,现任国子监祭酒,入值上书房,教少年王公读书。第二位是翁同(龠禾);他的胞侄翁曾源亦是状元,本来亦在被邀陪新贵之列,只为生来就有羊角疯,时发时愈,这两天正好又发病,困顿褥,只好失陪。

 第三位是孙家鼐,字文臣,安徽寿州人,咸丰己未正科的状元,刚由湖南学政任回京。第四位便是洪钧前一科的状元,是蒙古正蓝旗人,名叫崇绮,字文山。他是咸丰初年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的儿子,早就出仕;后来因为赛尚阿奉命领兵平洪杨,师出无功,虚糜钜饷,为文宗革职遣戍,崇绮亦连坐夺职。不想同治四年,竟得大魁天下;旗人中状元,是清朝开国以来所未有之事,两宫大后不敢破例,军机大臣核议,领班的恭王亦觉得为难。最后是有人说了一句话:“只问文章,不问籍隶”方始定夺。四位陪客中数他的年龄最大,平又好程朱理学,所以看上去道貌岸然,与其他贺客的春风面,显得很不调和。

 开席同时开戏,先跳加官,后上正戏。开锣戏无非取吉祥如意、加冠晋爵的口彩,郭子仪“七子八婿”姜太公“八百八年”之类。

 在洪钧,哪怕戏再好,也无心欣赏。因为此盛会,自己虽说是首席的上宾,其实是真正的主人;而况科名之中,最重先后,在座的除了极少数的同年以外,都是前辈,不可失礼,更不可以状元骄人。有了这样的了解,视线关顾,语言应对,十分用心,哪里还有功夫去看红氍毹上,如何出将入相?

 他的这种心情,情平和忠厚的翁同(龠禾)自然了解。既是同乡,又是同样的出身,对这位后辈,自然要格外照应。找个空隙,悄悄问道:“文卿,你去拜过文山没有?”

 “还没有。”洪钧答说“昨天听宣以后拜老师,直到晚上才回会馆。”

 “回头散了席,你先去拜他。”

 “是!”洪钧答应着,但语声中有不解所谓的意味。

 “有个规矩,莫非你没有听说过,你的谢恩表须有来历。”

 来历!是何来历?洪钧确是不知道;俯身向前,很恭敬地说:“请瓶公指教!”翁同(龠禾)别号“瓶斋”所以洪钧称他“瓶公”

 “有这样一个规矩,不知起于何时——”

 这个规矩虽不知起于何时,但相沿已久,决不能不守。状元蒙御笔亲点,恩泽深重,自然得上表谢恩。这道谢恩表的格式,与一般奏折不同。照例:新科状元要向前一科的状元请教,却又不是登门拜访,说几句客气话所能了事的;应该递门生帖子,送上一份丰富的贽敬。

 听翁同(龠禾)解说明白,洪钧才知道问他拜过崇绮没有,意思是问他可曾做到了这一套礼节。当时心里很不安,连连说道:“这是失礼了!能不能请瓶公先为致意?回头一散了席,我就去拜。”

 “那倒不必!你回头去一趟就是。”

 于是等到偏西收戏散席,洪钧立刻驱车去拜崇绮的门。既然自居于门生,当然要行大礼;崇绮还了半礼,留洪钧吃点心,很说了一些“不欺暗室”、“不二”之类的道学话头。又说:当今皇帝冲龄典学,两宫太后极其认真。君上固为臣下的楷模,臣下的品德,亦可启沃圣心。因此,居官总以品行为第一。否则,就是言官不上弹章,两宫太后亦会派人访查,倘或私德不修,必遭贬黜。

 这番话表明了崇绮是为做官而讲道学;洪钧心里虽有些鄙薄这位新任的老师,却也未尝没有警惕,很诚恳地表示接受训诲。

 “老弟早点回去息着吧!我不留你便饭了。”崇绮很体贴地说“我是尝过这个滋味的,一旦得意,能把人累得疲力竭,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。过几天还要朝考,虽然对你的关系不大,但如文字不出色,到底也惹人闲话。”

 洪钧觉得这两句话,才算是令人心说诚服,连连称是。而且回会馆以后,除了必须要拜的客以外,总是尽量找时间休息,好歹过了朝考再说。

 从听宣召见那天起,就想给蔼如写信。但这样一件快心惬意的大喜事,他不愿草草落笔,一心一意写一封尽吐心曲,细味酸辛的长信,博得蔼如一个展眉开怀,魂梦俱适,稍稍作为报答。却苦于找不出半之闲,可以让他从容笔谈。因此,一直延到朝考完毕,才能了此心愿。

 然而写这封信,却似乎比金殿策更不易。提笔只写下“蔼如贤妹夫人妆次”八个字,便即踌躇了。因为他蓄意要作惊人之笔,却找不出一句话可以包括苦尽甘来的慰藉;平步青云的得意;以及梦想不到的独占鳌头而至今犹不免疑真疑幻的感觉。

 反复思量,终无好句,自己有些好笑,真是钻入牛角尖了!俗语说:“家信无文”只要平铺直叙,娓娓道来,在蔼如看,便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。

 这样一想,下笔就快了。从会试得中,嘱咐报房到烟台报喜谈起,接叙殿试的情形,洋洋洒洒,一直谈到传胪已毕,随礼官捧金榜出天安门,顺天府尹亲送回会馆的盛况。一面写,一面想,洪钧不由得又激动了。想起蔼如平好强,此番应该是踌躇志,再无余憾,忍不住添了两句:“卿诚厚我,我亦不负卿之期许;此时恨不能亲耳听人呼卿‘状元娘子’,一睹卿如何扬眉吐气!”

 那么“状元娘子”的家在哪里呢?他一直存在心里的想法是,苏州的家不动,蔼如到京寓来主持中馈。这当然先要办喜事;而这场喜事如何办法,不想则已,想起来处处棘手:喜事是在哪里办?如回苏州成礼,能不能请假?亲到京孰为主婚?而况兼桃双娶,先要请老母出面,征得族中长辈的认可;然后物媒人正式提亲。看来不是三五个月之内可以如愿的。

 念头转到这里,洪钧不由得废然兴叹;而在信中亦只好先略而不提,等稍为闲一闲,费功夫彻底筹划停当,再告诉蔼如。

 烟台的回信,来得出乎意外地快。拆开一看,才知道蔼如的这封信,专为贺喜,封缄时还没有接到他的信。

 大魁天下的喜讯,是由报房报去的;锣声到门,轰动四邻;不久更轰动了整个烟台,新任的登莱青道刘达善,福山知县吴恩荣,都鸣锣喝道,专程到李家道贺。蔼如自道慌了手脚,亏得海关上的黄委员赶来,代为接待,才不致于失礼。如今就请黄委员主持,挑定五月初八黄道吉“开贺”接着还要到各处庙宇酬神演戏,只怕一个月还忙不了。她用词若有憾的语气说:所到之处,无不注目;指指点点说是“状元娘子”来了!十目所视,实在令人受窘。

 这使得洪钧又兴奋、又有意外之感,想不到烟台的官场,如此礼重蔼如。但深一层去想,不是礼重蔼如,是礼重“状元娘子”有此一,足以报答了。

 这比韩信的千金报德,更令人心快意。洪钧在想象开贺之,蔼如盛妆吉服,殷勤答礼的那种不逊干任何世家名媛的娴雅仪态,直要从心里笑出来!

 “文翁,”张司事的神色,在诡秘中带着些忍俊不的意味“说个笑话你听,烟台出了一位‘状元娘子’!”

 这哪里是笑话?但当笑话来说,就不能不让洪钧提高警觉了“何以见得是笑话?”他说。

 这句话问得张司事一愣“状元娘子不是在苏州?”他振振有词地“哪里从烟台又跑出一个状元娘子来!”

 越是如此,越使洪钧觉得难以启齿,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来:“你听谁说的?”

 张司事突然从洪钧的脸色中发现,事出有因;于是态度语气都变过了“文翁就不必打听了!”他说“闲言闲语,认不得真;所谓‘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’,付之一笑可也!”

 言语越发暧昧,似乎张司事装了一肚子关于“状元娘子”的笑话,只为已识忌讳,不肯明言似地。洪钧既纳闷、又不安,还有些气愤,心中一,便有些沉不住气了。

 正待说一两句重话诘责时,窗外有会馆的长班在喊:“洪老爷有信!”

 张司事抢着去开门,洪钧从里望出去,只见除长班以外,另有一个穿蓝布大褂的中年人,识得是潘家的听差。这就不问可知,是“老师”潘祖荫有信。

 拆开来信,才知道猜错了。一纸花笺,只有两行字:“乞即顾我一谈。此问文卿世兄午安。”下面署名“蝶园”这是潘祖荫的父亲潘曾绶的别号。

 洪钧不知太老师忽而见召,为了何事,便将潘家的听差唤来见面,却问不出什么?只好立刻套上马褂,坐着潘家派来的后档车,直趋米市胡同下了车,不须通报,由来接的那名听差径自领入花厅。

 花厅中的人不少,一见洪钧,不约而同地闭了口,面无笑容地将视线投在他身上。接着潘观保首先起身,由角门入内。然后是吴大澄以及殷兆镛、庞钟璐等等一班苏常籍的达官,一个接一个,悄然离座。

 片刻之间,走得只剩下洪钧和潘曾绶宾主二人。洪钧见此光景,有如芒刺在背,一面请安,一面问道:“太老师是有事吩咐?”

 “文卿,你坐下来!我们细谈。”

 等洪钧坐定,听差捧来盖碗茶,随即一语不发地退了出去,顺手关上了门。而潘曾绶却只是“噗噜噜、噗噜噜”地水烟,直到洪钧快忍不住催问时,他才开口。

 “文卿,你在烟台结识了一个红倌人,是不是?”

 “红倌人”是苏州话,名的别称。洪钧因为有张司事的先入之言,对此一问,并不太感到意外,沉着地答说:“回太老师的话,此姝是小门生的一位风尘知己。”

 “我也听说了,她待你很不错。可惜,为德不卒,说不定你会毁在她手里!”

 洪钧大吃一惊,急急问道:“太老师,这话从哪里说起?”

 “莫非你还不知道?”潘曾绶拿纸媒遥遥一指“你那位相好,在烟台荒唐得不成体统了!自称是‘状元娘子’,所至之处,路人侧目。打着你的旗号,开贺收礼,酬神演戏。这样子招摇法,真正是海外奇谈!”

 “荒唐”犹可辩解“招摇”二字如一拳打在洪钧口上,不由得心里慌慌地,仿佛像要呕血——蔼如!蔼如!他在心里说:谁替你出的主意?这件事做得错尽错绝了!

 他脸上一阵青、一阵红地好一会,方始答出话来:“小门生有下情上禀。”

 “你要说实话。”

 “是!”于是洪钧先谈蔼如的身世,再谈蔼如的品貌,如何知书识字,如何亢仁厚,如何坚贞自守,如何仪容娴雅,以及如何情深义重。一面谈,一面自然而然地又回忆到蔼如的一切,结语是:“她的好处实在说不尽!”

 潘曾绶原是俗语所说的“少年公子老封君”只为生来有个好父亲,又有个好儿子,上叨余荫,下受供养,是一般人最羡的福气人。官做得不大,潘世恩在就告了“终养”平时饮酒看花,也“逛胡同”也做“老斗”垂老风,去年还纳妾生子。因此,对于洪钧所谈,不但听得津津有味,而且动容了。

 “看来倒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朵水中莲。既然如此,何不早早纳诸金屋。”他又加了一句:“想来你们总有啮臂之盟吧?”

 “回太老师的话,难处就在这里。”洪钧很吃力地说“她决不肯屈居侧室。”

 潘曾绶一听这话,愣住了!将传闻与洪钧亲口所说的话,合在一起细想一想,失惊的说:“怎么?你骗了她了?”

 这一下洪钧也愣住了,结结巴巴地说:“小门生没有骗她。”

 “你没有骗她,她何以敢这样胆大妄为?公然开贺,自称状元娘子,不是以正室自居吗?”

 这几句话封住了洪钧的嘴,急得头大汗;但又不能不开口,涨红了脸,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气答道:“太老师明鉴,我没有骗她,她是洪家的——”

 “洪家的什么?”潘曾绶厉声问道:“洪家的媳妇?”

 这是问罪的语气。师道尊严,何况太老师?洪钧不由得下跪了。

 “小门生荒唐!”最难出口的一句话不必再说,他觉得话容易说了“不过,小门生是奉的老母之命!”

 潘曾绶越发诧异“你先起来。”他说“令堂何以有此命?”

 这是连洪老太太亦责备在内,洪钧益感到事态严重,着实要大费一番口舌。有此想法,他反倒沉着了。定一定神,尽量用从容的语气,解释他有兼桃的身份,照习俗可以娶两房室。而蔼如于己有恩,亦即是于洪家有恩,娶庙见,应可邀得宗族的谅解。而况蔼如德言容工,四德俱备,足可做个贤良母。

 潘曾绶听这番话,就不是开头听他赞蔼如的那种神情了,不时将头摆一摆,作出不以为然的样子。等他说完,益发大大地摇头。

 “四德俱备,还要加上一尘不染才好!”“白壁之暇,也就是沦落风尘这一点。这是造化人,绝非她的本心。”

 “风尘中有几个是自甘下的?文卿,”潘曾绶神态缓和了些“你不要跟我争!我先请问你,你是不是要用花轿抬她进你们洪府的门。”

 洪钧略一迟疑,旋即加重了语气答一声:“是!”“在哪里办喜事?”

 “这,还没有定。”

 “总是在苏州啰?”

 “大概是。”

 “好!这是归娶。”潘曾绶放下水烟袋,很起劲地说“状元归娶,是百年难遇的美谈,势必轰动四海。文卿,你想过没有,人家要打听你这位状元娘子的出身,打听清楚了,人家会怎么想?”

 这一问将洪钧问住了,强自辩道:“她亦是名臣之后。”

 “皇帝之后也没有用,明太祖的子孙还讨饭呢!这且不谈,我再请问,归娶是不是要请假?”

 “那当然。”

 “然则,你请假的折子上如何措词?你别忘记,殿试的大卷子上,有你亲笔写的履历,有有子;发在室,不是续弦,怎又归娶?至于你所说的兼桃得娶两房室,我还没有翻过‘会典’,不知道是何说法?不过,一定要事先奏准,是可想而知的。”潘曾绶略停一下,提高了声音说:“准不准,事在未定之天;就算准了,能不能容你娶,又是一回事!”

 “娶”四字,刺耳痛心;洪钧默然半晌,不自觉地吐出一句话来:“照太老师的意思,莫非让小门生唱一出‘海神庙’?”

 “海神庙”是元朝的杂剧,明朝王玉峰曾加改编,题名“焚香记”描写的是王魁负桂英的故事。苏州人熟悉昆腔,潘曾绶当然知道“海神庙”的内容,不由得然大怒“你这叫什么话?”他气得吹胡子:“为你好,你倒说我陷你于不义!真正岂有此理!”

 洪钧悔之莫及!实在想不到这一句话会得罪了长者,唯有赶紧请罪“太老师,小门生失言了!”他请个安自责:“小门生荒唐,该死!”

 这时在窗外屏后偷听的人,少不得现身排解。其中吴大澄最热心,一再为洪钧解释,请大老师消气。费了好些功夫,才将一场纷扰,平息下来。

 “我没法子再说了!”潘曾绶说:“文卿执不悟,非搞出大子来不可!清卿,”

 “是。”吴大澄很恭敬地答应。

 “你们谈谈。有些话,我亦不便说。”

 “是!大老师先请进去;我跟文卿来细谈。”

 于是洪钧起身肃立,目送潘曾绶的背影消失以后,颓然倒在椅上,不住用手捶头。

 接着,吴大澄将洪钧邀入他的卧室——潘祖荫最好金石碑版,而吴大澄对此道很下过一番功夫,所以特地为他布置一间卧室,以便朝夕切磋。那间卧室中,到处是三代铜器、汉魏残碑,以及各式各样的拓片,在潘家是一处不准等闲婢仆接近的地,所以正宜于密谈。

 私下相处,吴大澄无须掩饰顾忌,忧容面的问道:“文卿,听说你有亲笔书信在李蔼如手里,称她‘夫人’,称她母亲‘岳母’。这,不会是真的吧?”

 从反面相问,表示他希望并无其事;洪钧意会到此,不由得有些着慌“这是谁说的?”他问。

 “潘苇如。”

 “喔,是他!他来了,我怎么不知道?”洪钧恍然大悟,所有关于烟台的消息,都是潘苇如带来的。

 “他住了一夜就赶回天津去了,过两天还来。”吴大澄又问一句:“有没有那样的信?”

 这是不容抵赖,也是洪钧不便抵赖的,他很吃力地答说:“有的。”

 “坏了坏了!”吴大澄顿足埋怨“文卿,你也太轻率了,怎么能用这样的称呼,而且还形之于笔墨?”

 见他这副神情,洪钧的心也就了;强自克制,定定神细想:事到如今,错也只有错了!如果说些失悔的话,反倒惹人笑。

 这一念之转,态度便变得比较从容沉着了“清卿,这件事我只错在事先没有告诉大家,做可没有做错。”他说“我有今天,蔼如之功不可没;闺阁知己,义不可负。王道不外乎人情,哪怕奉旨诘责,我只要说明经过,皇上也会体恤我不得已的苦衷。”

 “你还提皇上呢!”吴大澄再一次跺脚!“坏就坏在你是皇上亲笔点的‘天子门生’!”

 听得这句话,洪钧如当着了一拳!知道吴大澄不是故作惊惶,这个状元真是当“坏了”!

 “皇上学习政事,这是第一次亲阅进呈的前十本,你是皇上的第一个门生。如果闹出事来,你想皇上心里会怎么想?”

 会怎么想呢?洪钧不敢多想。总之,皇帝绝不会无动于衷。

 “‘士先器识而后文艺’,敦品重于励学;如说皇上亲笔点中的状元,行止有亏,这就让皇上也失面子。你想想,皇上这样的年纪,岂有个不争强好胜的?失了面子,一定震怒;那一来,会兴大狱。”

 “兴大狱?”洪钧失惊地问“我不懂你的意思!”

 “你倒想想,状元虽说皇上朱笔亲点,进呈的十本,是读卷大臣公拟的。那一来,从倭中堂起,不都会获严谴?”

 提到倭仁,洪钧不由得想起当初谒师门,所受的一番训诲。看起来,倭仁知道了这件事,首先会将自己逐出门墙。

 “文卿,你要知道,尽管你自己问心无愧,振振有词,士论不会宽容你的。名器不可假借,‘停再娶’是何处分,律有明文。倘或士林公论,安上你一个‘宠妾灭’的罪名,那就更不得了!”

 “‘停再娶’?‘宠妾灭’?”洪钧一面摇头,一面气“全不是那回事!”

 “唉!”吴大澄有些不耐烦了“你到现在还执不悟!莫非真要‘都老爷’上了弹章,你才知道厉害?”

 “什么?”洪钧惊问:“谁要参我?”

 “现在还没有!”吴大澄很清楚地说“如果你一意孤行,就一定会有人参你。而且参你的人,决不止一个。你信不信?你不信,我跟你打赌。”

 洪钧如何不信?言官“闻风言事”说错了也不碍。何况事本不假,而这又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件事。且不说有言责的都御史、给事中,只怕兼“讲起注官”可以专折奏事的翰林,就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好题目。

 愣了好一会,洪钧总觉得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公平,因而愤愤地说:“且不谈毕秋帆之于李桂官;陈芝楣之于李小红,不有先例可援。清卿,你莫非就忘了当年同赴乡闱,白门旧院,寻小红迹的往事?”

 “提起这件事,我倒真有些懊悔。不知道你是不是因为有此一段佳话,才会异想天开,尊李蔼如为夫人?”吴大澄紧接着又说:“文卿,果然如此,你可是欠深思了!要知道,你不能比陈芝楣;李蔼如更不能比李小红。至于李桂官的‘状元夫人’,不过袁子才的诗:‘若叫内助论勋绩,合使夫人让法封’。无非戏谑而已!”

 想想果然,洪钧自己不能与陈銮相比的是,已娶未娶;未娶就谈不到“停再娶”更无所谓“宠妾灭”而李小红则虽出身风尘,但嫁陈銮时,乃是盐商之女的身份,这又是蔼如所不及的。

 看他怔怔不语,吴大澄知道快说服他了;话风一转,谈到弥补之道“文卿,”他说“为今之计,你得赶紧写信到烟台,第一。绝不可再招摇;第二、收回‘夫人’那个称呼——”

 不等他说完,洪钧口打断他的话:“那怎么可以?”

 “有何不可?”吴大澄的声音比他更快、更高:“如果李蔼如真如你所说的那么好,一定会体谅你情非得已,自甘退步?”

 “怎么个退步?”

 “居于侧室。”

 “决不可能!”洪钧斩钉截铁地说。

 那就谈不下去了!不仅一场无结果,且是不而散。

 这一夜洪钧绕室访惶,深宵不寐;心里不知是忧、是急、是愤?

 自己细辨一辨,一颗心揪得紧紧地,还是恐惧多于一切,设想着严旨诘责,祸在不测,那时一家大小,李氏母女,还有许多至亲好友,一起跟着忧心忡忡。无端到此地步,岂得不惧?

 如果真有这样的严旨,到底会得一个什么罪名?当然不致于下狱;也许会革职;至少是降级调用——倘或降级外调,状元去当县官;携着如花美眷上任,倒也是一段佳话。

 这样怔怔地向往了好半天,忽然醒悟,自觉匪夷所思,无聊得可笑!且不说不会有此结果;即令有了这样一个结果,前程也就有限了!天恩祖德,诸般机缘凑泊而能大魁天下,极士林罕有之荣,就这样糟蹋了,怎么对得起自己。

 然则,真照吴大澄的建议,跟蔼如坦率直言如何?此念甫动,立即又浮起蔼如那种长眉微掀,凛然不可侵犯的刚烈神态,顿觉不寒而栗,不敢再往下想了。

 蹀躞终宵,心中的郁闷依旧不解,只有出去走走。会馆后面有座小园,叠石为山,杂莳花木,此时都归他一个人管领了。在晓风残月之中,了平旦清明之气,洪钧自觉头脑比较清楚了,觉得张司事人虽俗气,但有些见解,着实可取,在他认为最堪重视的一种看法是:为了一个女人,得罪了所有的人,是不是值得?应该好好考虑。

 这不是片刻之间,所能作得下决定的。然则眼前的应付办法,无非一个拖字。

 “就这样!”他不自觉地自语:“静以观变。”
  jiNgcAixs.Com
上章 状元娘子 下章